1.新闻采访活动从性质上分有哪些常见形式?试分别阐释。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即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易地采访:即记者到平时分工范围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5)巡回采访:又叫旅行采访、体验式采访,即按照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的活动。
(6)隐性采访:即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2.新闻采访活动从形式上分有哪些常用方式?请列举并适当解释。
(1)个别访问:(2)集体访问:A.开座谈会。
B.记者招待会。
(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通常用来采访解释性、调查性新闻。
重大事件性新闻如果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做连续报道,也需要蹲点采访。
(6)查阅资料:A.查阅资料写作综合新闻。
B.查阅资料补充新材料。
(7)改写:(新闻写作、编辑中详细讲)A.缩节:B.改写:(8)问卷:注重分析。
(9)电话采访:比较方便,但是应该与采访对象事先沟通好。
参看《金正昆讲礼仪》视频。
(10)网络采访:注重真实性。
3.我国记者按分工不同有哪些基本类型?试归类并加以说明。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一条战线或某一部门的记者。
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卫生记者等。
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1)特派记者: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如:邵飘萍、范长江、瞿秋白等。
(2)特约记者:应邀完成特定采写任务的社外工作人员。
包括:地方党委或业务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其它大报的负责人;作家等。
3.地方记者与机动记者:(1)地方记者:报纸编辑部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
(数量最多)如新华日报连云港记者站,新华社山西分社等。
(2)机动记者:类似特派记者,数量最多。
多采访突发事件、调查性新闻等。
4.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如新华社纽约分社记者。
也包括从当地招聘的外籍记者。
4.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一、新闻敏感 P3(一)含义:即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又称为“新闻鼻”“新闻眼”。
1.观察识别能力:2.预见新闻的能力:(1)预测事物未来发展;(2)预见可能出现的新闻:3.去芜存精的能力:4.挖掘隐含事实的能力:(二)如何培养新闻敏感:P41.提高政治敏感:即“政治洞察力”。
2.加强受众意识:不怕采访报道“小事”。
具有人文主义眼光。
P113.积累知识经验:丰富自己,才有内容、有思想。
4.时刻保持警觉:对突发事件有准备。
◆根本途径: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社会责任感P6 坚决杜绝有意泄密1.具有政治上的敏感与立场。
2.甘冒各种风险:自然界风险、政治风险、战争风险。
3.警惕泄密:(1)多请示,多汇报。
(2)不抢先。
(3)口头也要保密。
三、专业主义精神P8(一)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
1.客观报道的含义:事实选择不带偏见;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不发表评论;努力做到公平、平衡。
2.报道实践中往往有偏见。
原因:民族利益;阶级和种族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
3.如何力争报道客观:(1)从权威方面获取信息:建立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2)通过议程设置影响舆论:要辟谣而非传谣。
(3)适当刊载不同观点:有助于提升媒体公信力。
(4)增强现场感: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现场声画。
(二)强调新闻的独立性:记者必须善于且敢于独立思考。
1.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新闻报道:(1)冷战时期: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差异。
(2)中美建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意淡化意识形态差异。
(3)90年代之后:新一轮偏颇的报道。
(4)新世纪以来渐趋公正独立的报道:仍有立场。
2.如何在表现价值取向和独立公正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用事实说话。
(三)强调新闻的真实性:阿道夫·奥克斯:“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1.假新闻的危害:(1)有意假造:后果恶劣。
(2)非有意:调查不清。
例:《火星人入侵地球美国上下惊慌万状,一片混乱》(3)部分失实:更难把握。
5.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通常有哪些?试阐述。
(1)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等同。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报道政治新闻时常犯。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要博览群书。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细节想像。
(6)急功好利,夸大事实。
(7)以偏概全,牵强附会:部分真实不等于整体真实。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3.具体要求:(1)六要素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
(2)细节真实:不排斥用文学艺术手法如描写等提高可信度。
例:《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原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资料真实:资料准确,权威性。
注意保密。
(4)心理真实:少采访即时性心理活动,可采访阶段性心理活动。
——注意现场观察。
(5)用语真实:讲究分寸、留有余地四、职业道德修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一切以事实为准。
2.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1)与采访对象的关系;(2)与受众的关系:3.与同行之间的关系:(1)单位之间:A.怎样抢独家新闻:积极竞争,正当竞争。
B.对同行失误的态度问题:正确对待失误,对事不对人。
(2)单位内部:整体观念。
6.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养?7.记者的知识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试分别加以说明。
一、丰富的知识修养P11(一)具备丰富知识的实际意义:1.提高采访活动效率:有效打开采访通道。
2.满足读者求知欲:“以知服人。
3.提高采写能力:4.避免犯常识性错误:(二)知识修养的范围:P121.哲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报道比重大。
3.法律常识:保护自己,保护采访对象。
4.新闻学专业知识:5.其它各科基础知识:回到常识,不犯错误。
(1)知道什么是新事物:(2)懂得多,才可能写出预测性新闻。
二、健全的心理素养P13(一)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1.特殊的思维方式对记者的重要性:三、多种技能修养P151.方言土语: 2.外语: 3.摄影录像:4.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汽车、汽艇、雪橇、直升机、骑马、骆驼……5.现代化通讯:电脑、手机、步话机、发报机…… 6.野外生存:7.公关修养:(1)有信誉:(2)采访前后态度一致。
(3)不谋私利:8.加强体能锻炼: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条理的工作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专业的写作能力P101.良好的文字功底: 2.探索新的报道形式:8.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试分别说明。
(一)真实性“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二)时间性:树立抢新闻的意识。
1.学习西方的优秀传统。
2.注意坚持真实性。
3.注意新闻时效范围:避免拖后、冒进、打提前量。
(三)思想性:不仅指政治倾向,也指人类共有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精神导向怎样坚持写有思想的新闻?1.首先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
2.选择新闻要有独立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
3.报道新闻要增加可读性。
(1)含蓄有技巧:hide tongue(2)知识说服人:(3)增强趣味性:(四)用事实说话1.含义:即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2)事实胜于雄辩。
用事实:用事实程度超高,可信度越高。
说话:寓意于事。
注意:不能揠苗助长。
9.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现象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认识上的错误:A.滥引讲话、条文等。
B.用议论代替事实。
(2)技巧上的错误:A.大量平凡的事实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事实。
B.只写事实,但未用事实表达思想。
10.怎样做到在新闻中用事实说话?试举例说明。
(1)精选事实:敏锐的新闻目光。
(2)巧述事实:多细节、少议论。
不正确用语:他因跳窗自杀而死不正确用语:因自窗口跳下而死(3)多做解释:针对术语。
(4)再现场景:包括背景、人物。
《我看见历史在爆炸》11.针对不同人群,新闻具有怎样不同的功能?试从受众、政党政府和媒体自身的角度分别阐述。
(一)对普通受众:故事1.故事记录的对象:(1)大事件:(2)日常生活:2.故事对受众的价值:1)故事能更好地展现事件或现象: 2)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3)方便记录新闻事件:3.注意事项:“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要保证新闻真实性。
(二)对政党政府:话语1.关于新闻政策:即各国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
我国尚无新闻法,原计划2010年可出台,结果又搁浅.2.媒体立场与意识形态:3.媒体话语:既要符合新闻政策,又要保持媒体的独立性,缺一不可。
P9三)对媒体自身:产品1.面向受众的产品属性:(1)经济产品:A.内容为王。
B.形式为金。
(2)精神产品:2.面向广告商的产品属性:(1)一次售卖决定二次售卖。
(2)二次售卖影响一次售卖。
12.新闻价值主要包含哪些因素?试阐述之。
P281.时新性:(1)时间近:即时效性。
(2)新鲜感:从内容看。
2.重要性:从社会意义层面看。
3.接近性:时代、国别、民族。
4.显著性:引人注目。
5.趣味性:突出表现在社会新闻中。
6.人情味:重点是在新闻报道中塑造人物形象。
P3213.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政府机关发布:◆常见形式:(1)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2)政府公文、公报、会议纪要等。
2.他人提供:(1)基层通讯员:特约报道员。
(2)一般受众:报料。
周恩来“到茶馆去”的建议。
(3)新闻线人:培养自己的关系网。
P503.自主发掘:(1)耳闻目睹:A.闲谈不“闲 P53 B.善于联想。
C.对比出新D.关注细节(2)其它媒体:P45-P50(3)查阅资料:14.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哪些情况时,尤其需要记者做好充足的准备?1.重要人物:(1)高层:领导、名人、演艺界人士等;(2)典型人物:生平、事迹的概况。
2.重大事件:(1)重要会议:(2)重大预知事件:(3)重大突发事件:3.陌生情况:(1)陌生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知识。
(2)陌生地点:包括在国外采访。
15.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各不相同,从表现形式看有哪些常见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又该如何应对,以采访成功?1.积极配合型:(1)原意谈+善于谈:A.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
B.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要注意真实性。
(2)原意谈+不善谈:消除紧张心理,巧妙提问。
2.一般协作型:3.蓄意应付型:不愿谈。
(1)错误、犯罪等行为:查明真相;(2)谦虚、有顾虑:鼓励;(3)战俘、罪犯等:打开心理防范;(4)高傲:平视。
4.特殊群体:新闻发言人。
有时积极配合,有时一般协作,有时蓄意应付。
★其它采访对象也因事件性质和记者的态度不同而在不同的场合下有表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