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
苏 联 城 市 青 年 出 发 参 加 垦 荒
赫鲁晓夫
回顾苏联1928—1937年社会主义 建设的主要成就。
1、建设的重点 2、成就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考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 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 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 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 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推出两点:一是他 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 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 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做这 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
评价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混乱 政局失控
三、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国、苏 联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并说出你的感想。
讨论
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 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 向。 3、坚持马克思主义。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 确的对策。
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很大挫折。 但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871年,当巴黎公社 被镇压的时候,资产阶级的刽子手梯也尔曾兴奋 地宣布:共产主义从此消灭了;1917年当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时候,资产阶级政治家丘吉 尔曾高喊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1941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向社会主义苏联发动 闪电战的时候,也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要从地 球上把苏联抹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国 际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波澜起伏中前进的。苏联解 体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一个曲折,它 将激励人们在新的探索中将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 的高潮。
二战结束以来,西欧、日本经 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2、利用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美国的援助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 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 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 鲁 晓 夫
(1953-196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 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 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八一九事件”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僵化 2、严重的经济危机 3、社会动荡不安 4、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 讨论化 5、西方势力的影响
2、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经济 政治 经济 政治
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 “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 三大“革命性倡议”。1990年2月和7月, 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 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 想正式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在 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宣布“向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 三权分立;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 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 “放弃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 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担任了苏联的总统。
—美国原总统尼克松
这是一位有争议的政治家,一个矛盾的历 史巨人。所以,在1971年9月11日,当这 位矮胖、笨拙、却具有牛的倔劲、野兽的 意志的政治家,这位半个世界的领袖,这 位给半个世界带来希望、也造成混乱的政 治家、这位曾用皮鞋敲打过联合国讲台的 大人物,在失去政治生命10年之后郁郁地 告别人世时,谁也不能给他一个盖棺定 论…连历史也只能保持着沉默,而只在他 的布告中留下与他留给斯大林的墓碑一样 简单的一句话:“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 尼· 谢· 赫鲁晓夫逝世。”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 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 主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 失败。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1985年-1991年)
食是“空前未有的合乎 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 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进 攻苏联的“和平演变”。
•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 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 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 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 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 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缅于 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 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 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登之最也不 过一年只有10-15次。”
感想: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 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 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 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当前国际共产运动处于低潮阶段。苏联解 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帝国主义的辩护士 布热津斯基之流大放狂言。胡说什么“到 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 上衰亡。”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苏联 的解体,只能看做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 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今天, 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 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 国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重新唤起世界人民 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成为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高潮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