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 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 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
方面。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 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 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超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厂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 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 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 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 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 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 引起思想的混乱。 •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 式。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 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 者恢复名誉。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农业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 鲁 晓 夫 在 农 场 视 察
1978
1968 1978
4500
360
4600
320
172 《世界现代史》 240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 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 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 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
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
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八· 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 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 至发生倒戈。
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 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 。 (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 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 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看书总结: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 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1978
4300
11000 210
1300
4500 440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 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 所取代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年
戈 尔 巴 乔 夫 的 改 革
1“ 步 履 蹒 跚 , 内 外 交 改革背景: 困,危机四伏” 指导思想:加速战略 内容: 经济流域 政治领域
结果:失败
影响: 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坦克 1968 8500 32400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 40% 水面战舰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 结果: 续下降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原因: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 展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 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 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 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 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 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 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 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 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 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 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 10~15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