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客观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主观题将答案书写在试卷后的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作文部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
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
”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
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命业副之副:担任副将 B.间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引:退兵 D.即拊膺大恸拊膺:捶着胸膛5.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所获倍于人 B.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D.因指陈家谷曰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相如因持璧却立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
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
(6分)(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2)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乙选考题注意: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且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多答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间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
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