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是从正面入手,这就是所谓的正向思维,但往往也会遇到从正面入手困难,或出现一些逻辑上的困境的情形,这时就要从辩证思维的观点出发,运用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面,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分析问题,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一、反证法的逻辑基础
证明命题“A B”时如果用这种方法:假设A∧B为真,在A且B的条件下,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的结果(不论是与A矛盾还是与其他已知正确的结论矛盾或自相矛盾),从而B成立(即A B成立),这种方法就是反证法。
二、反证法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弄清命题的前提和结论;
第二步否定原命题,由假设条件及原命题构成推理的基础;
第三步由假设出发,根据公理、定义、定理、公式及命题的条件,正确逻辑推理,导出逻辑矛盾;
第四步肯定原命题的正确性。
三、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反证法
1待证命题的结论是唯一存在性命题
例1设方程x=p sin x+a有实根(0<p<1,a是实数),求证实根唯一。
证明:假设方程存在两个不同实根x1,x2,则有
x1=p sin x1+a,x2=p sin x2+a
x1-x2=p sin x1-sin x2=2p cos x1+x22sin x1-x22
由于cos x1+x22│≤1,从而有│x1-x2│≤2p│sin x1-x22│又sin x1-x22≤x1-x22,故x1-x2≤p x1-x2,但x1≠x2,于是p≥1,与0<p<1矛盾。
所以方程若有实根,则根唯一。
2采取直接证法,无适宜的定理作为根据,甚至无法证明。
例2已知A、B、C、D是空间的四点,ABGN CD是导向直线,求证AC和BD、AD和BC也都是异面直线。
分析:证AC和BD是异面直线,即证明AC和BD不在同一平面内,考虑反证法。
证明:假定AC和BD不是异面直线,那么AC和BD在同一平面内,因此A、B、C、D不是异面直线,这与已知条件矛盾。
所以AC和BD是异面直线。
3待证命理的结论是以“至少存在”的形式出现的,“至少存在”的反面是“必定不存在”,所以只要证明“必定不存在”不成立即可。
例3设p1p2=2(q1+q2)求证方程x2+p1x+q1=ox2+p2x+q2=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无实根,则
p12-4q1<0,p22-4q2<0,两式相加,有p21+p22<4(q1+q2)(1)
而p1p2=2(q1+q2)代入(1)得p21+p22<2p1p2,这与p21+p22≥2p1p2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正确。
4待正命题含有涉及各种“无限形式”的结论,由于中学没有直接证明“无限”的手段。
而结论的反面却是“有限”,故常常借助于反证法。
例4证明实数lg3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lg3是有理数。
则它可以表示成lg3=mn(m,n是互质的正整数,由对数的定义,得10=3″)。
但10是偶数,而3″是奇数,矛盾。
因此实数lg3是无理数。
5待证命题的结论是以否定形式出现的,而否定的对象又是具体的,则结论的反面是肯定判断。
四、反证法的应用
1在代数中的应用
例5设x为任一实数证明:x,2x,…,nx中必有一个数,它与某整数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n+1。
分析:如果能够证明x,2x,…,nx中的每个数与某整数之差的绝对值的和不大于1n+1。
则x,2x,…,nx中必有一个数,它与某整数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n+1。
但由于某整数不确定要么是[ix],或者是[ix]+1,对于这些差的绝对值求和要是分类讨论情况太多,直接处理不太好入手,不妨考虑反证法。
证明略。
2在数论中的应用
例6已知p是一个三位数,且是质数,又p的百位数是a,十位数是b,个位数是c。
证明: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无整数解。
分析: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b±b2-4ac2a验证该式不是整数,已知条件不好用;若直接验证,将所有的三位质数罗列出来,太麻烦。
可考虑用反证法。
证明略。
3在几何中的应用
例7平面上有n(n≥3)个点,若经过其中任意两个点的直线必过这n个点中的第三个点,则这n个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直接利用条件不知如何建构解题思路,若换个角度,用反证法,在有了n个点不共线这个条件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反证法的难点在于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后,如何合理地展开思路。
“特殊化”有时是反证法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五、反证法中常用手法
1特殊位置
(1)极端位置
例8能否在平面上放置2008条线段,使得每一条线段的端点都严格地位于其他线段的内部?
证明:假设可以放置2008条线段,使得它们的4016个端点全部严格地位于其他线段的内部,现取一定点O,并找出4016个端点中离点O最远的点A,于是,平面上再没有比点A到点O的距了更远的点了,由于点A严格位于另一线段BC内部,从而,点A是的边OBC的边BC上的点,故OA<max{OB,OC}与点A是离O最远的点矛盾,故平面上不能放置满足题目要求的2008条线段。
(2)典型位置
例9将正整数1至100随意填入10×10的方格表中,且生个方格填一个数。
证明:必有某两个相邻方格(即具有公共边的方格)中所填数字之差不小于6。
证明:假设可以找到一种填法使每两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字之差都不超过5,观察与1在同一行、与100在同一列的方格内的数字a,由于a与1之间至多间隔8个方格,故a≤100-9×5=46①
又a与100之间也于多间隔8个方格,故a≥100-9×5=55与式①矛盾,从而原命题成立。
2特殊值特殊的数字,个性化的特征,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正确解释。
例10设f(x)、g(x)是[0,1]上的函数。
证明:存在x0、y0∈[0,1],使得x0y0-f(x0)-g(y0)≥14
分析:要找出具体的x0、y0,难以下手,不妨考虑用反证法。
证明:设这样的x0、y0不存在,取特殊值x0=0,y0=0,得f(0)+g(0)<14
同理,f(0)+g(1)<14,f(1)+g(0)<14,1-f(1)+g(1)<14
故1=〔1-f(1)-g(1)〕+〔f(1)+g(0)〕+〔f(0)+g(1)〕-〔f(0)+g(0)〕<14+14+14+14=1这不可能,故原命题成立。
3特殊运算相对独立的某些对象各有各的特点,不足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而通过特殊运算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矛盾便暴露无遗了,如求和、求积、求商等。
例11今有有限个砝码,它们的总重量是1kg,将它们分别编号为1,2,…,证明:从这有限个的砝码中必可找出一个编号为n的砝码,它的重量大于12n kg
证明:假设不存在这样一个编号n,使得相应的砝码重量f(n)>12n,假设共有m个砝码,m>0,从而,有f(1)≤12,f(1)≤122,…,f(1)≤12m
累加求和得:1=f(1)+f(2)+L+f(m)≤1-12m矛盾。
因此,所证命题成立。
4特殊图形图形是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一种直观反映,而特殊图形所蕴含的直观特征,往往有助于对解题方向作出正确而迅捷的判断,如特殊点、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
例12空间中给出了8个已知点,其中任意四点都不共面,现知以它们为端点连有17条线段。
求证:这些线段至少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分析:无法具体找出一个三角形,因此从反面来考虑为宜。
证明:假设这17条线段都没有形成三角形,并设点A是这8个点中连出线段条数最多的点,令从点A共连出n 条线段:AB1,AB2,…,AB n,于是,在B1,B2,…,B n中的任意两点之间都没有线段相连(否则,易发现,它们就会形成三角形)。
这样一来,即使其余的7-n个点中的每个点也都连出了n条线段,但线段的总条数为n+(7-n)n=n(8-n)≤(n+8-n2)2=16,其最在值仅为16,与已知条件的17条相矛盾。
因此,这些线段至少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参考文献]
[1]陈凤仁:《谈谈反证法》,《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2]王明魁:《浅谈反证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3]吴玮:《高等数学中反证法的证题技巧》,《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