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参考书目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二、内容提要本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

重点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观等教学手段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目:1,《大百科全书-考古卷》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2年3,张江凯:《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5年5,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考古学(中-1)(商周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是考古专业本科生基础课之一,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讲授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习俗等社会状况。

结合文献与文字资料,探讨某些历史问题,使学生对夏商周考古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重大学术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

二、内容提要1、夏商周考古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2、夏商周考古简史。

3、夏商周各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4、夏商周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观。

四、教材与参考书/参考资料●考古论著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个人论著。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教材。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个人论著。

●考古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考古报告集殷墟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天马-曲村》(1980——198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文字资料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中华书局,1988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中国考古学(中-2)(秦汉考古)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学科发展现状,掌握秦汉考古基础知识,认识秦汉时期的文物。

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丰富,要求学生结合考古教学,熟悉相关的古代文献,从而为今后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提要秦汉上迄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下至公元二世纪末,历经秦代、西汉、新莽、东汉几个王朝。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课程系统介绍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就重要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讲秦汉考古绪论第二讲秦都咸阳与秦始皇陵第三讲两汉都城与帝陵第四讲汉代诸侯王列侯豪强大墓第五讲汉代中小型墓葬第六讲汉墓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第七讲汉代铁器第八讲汉代铜器第九讲汉代漆器第十讲汉代陶瓷器第十一讲汉代纺织品教学参观:国家博物馆、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实地参观、实物考察以及录象、幻灯等,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赵化成、高崇文等著《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考古学(下-1)一、基本目的讲授历史考古的基本常识,介绍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掌握历史考古的基本情况,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

二、内容提要分两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第一章绪说一、历史概说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三、考古分区与分期第二章城市遗迹一、曹魏-北齐邺城的调查与复原探索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及外郭复原研究三、吴王城和建康城四、地方城、军镇与边塞五、城市设计布局特征及其意义第二章墓葬一、帝陵的形制与陵园布局二、北方墓葬类型、分期及等级制度三、南方墓葬的类型、分期及等级制度四、墓群与墓地问题五、墓葬的装饰和壁画六、随葬品组合与变化第三章手工业与商业一、瓷窑的发现与青瓷的发展二、铜镜的谱系与货币种类三、漆木器制造业的成就第四章宗教遗迹一、寺庙塔基的布局及其出土遗物二、石窟寺的分布、形制、造像、壁画的演变三、其它宗教遗迹与遗物第五章边远地区遗迹一、高句丽与鲜卑遗迹和遗物二、西北地区的遗迹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遗物一、罗马、萨珊、粟特遗物二、纺织、印染和对外贸易隋唐五代考古第一章绪说一、隋唐五代时期历史与考古的特征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三、考古分区与分期第二章隋代考古一、大兴城的发掘与复原二、大兴城的设计布局及其渊源影响三、隋代墓葬的分区与分期四、隋代墓葬的墓壁装饰五、随葬品的组合与变化六、隋代瓷窑的分布与制瓷业的发展七、铜镜、金银、玻璃、货币等手工及商业遗物第三章唐代城市遗迹一、唐代长安对隋大兴城的改变二、宫殿遗迹的布局及其特征三、东都洛阳城四、唐代城市的等级制度五、里坊制度的渊源、发展和破坏六、唐代重要遗迹第四章唐代陵墓一、帝陵的陵园布局及其陪葬制度二、“两京”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与等级制度三、墓葬随葬品摆放位置、组合、演变四、河西地区唐墓墓地布局、形制的特点及渊源五、河东地区、辽东地区对唐墓制度的改变六、长江中、下游地区唐墓形制的渊源七、南方唐墓的分区及区域特征八、唐代的壁画墓及墓壁装饰第五章唐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一、窑系的形成及唐代制瓷成就二、重要窑址的发掘三、铜镜的谱系四、金银器的分期与分区五、纺织、印染和漆木等工艺区域性发展第六章唐代交通和商业遗迹与遗物一、扬州城的兴盛与工商业的发展二、唐代货币的发展演变三、“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有关外国遗物四、新疆发现的“联珠纹锦”第七章唐代边远地区遗迹一、突厥、回鹘、回纥遗迹二、渤海遗迹三、吐番、南诏遗迹第八章唐代宗教教遗迹一、寺庙塔基的布局及其出土遗物二、石窟寺的分布、形制、造像、壁画的演变三、其它宗教遗迹与遗物第九章五代十国考古一、帝陵的发掘与研究二、五代、十国墓葬三、瓷器窑系的发展与其他手工业成就三、教学方式教员讲授与参观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计算机教学。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齐东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5.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6.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7.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相关考古报告及论著。

中国考古学(下-2)一、基本目的历史时期考古(下)是宋元明时期的考古课程,是历史时期断代考古的课程,通过讲授考古调查、发掘发现的宋元明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使学生们了解宋元明考古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研究方法及相应的基础知识。

进而通过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初步了解考古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工艺水平、艺术成就和组织结构等社会问题。

学生通过此课程,为将来的专门研究建立志向和兴趣并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