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言文5篇

议论文言文5篇


第 二 部分(第2段)
论证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要经历种 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第 三 部分(第3段)
从正反两面归结中心论点——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共同之处
(一)层层推理,构思缜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事例 由 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 引申推论,得出 结论。 《鱼我所欲也》通过设喻论证中心论点
第 一 部分(第1段)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正反结合,层层 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第 二 部分(第2段)
举例从正面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不失本心。
第 三 部分(第3段)
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 忘义,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一 部分(第1段)
举例从正面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
苦其心志 (思想) (行为)
事实
天将大任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活)
行拂乱其所为
道理
生 于 忧 患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改 作 喻 正面
论人
死 于 安 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
反面
论国家
内容理解:
• 1、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目的是什么?
初三文言文复习
议论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师表》《读<孟尝君传>》 • 1.论点的提炼与理解 • 2.论据作用的分析 • 3.论证方法的分析 • 4.论证结构分析 • 5.论点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述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分析: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正 面
反面
正 面
对比论证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有的东西比生 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反) 万钟之禄 见利忘义 2、妻妾之奉 排 比 论 证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鱼我所欲也
舍生
取义
论点
义重 于生 道理
人皆
(三)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形式多样,极富表现 力。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感召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历史人物, 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人恒过……而后喻”用 的则是句式排比,可看出孟子说理文善用排比, 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即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其他还有对偶、顶针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 《鱼我所欲也》中连用“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为之”等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这一排比 句有力地论述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 心。
义存于心
有之
结论 (补充) 举例
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内容理解:
• 1、作者提“鱼和熊掌”和“一箪食,一豆 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 (1)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 舍义取生 • (2)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从正面 论证“义重于生,要舍生取义”的观点。 • (3)以 “一箪食,一豆羹”作为正反对比 中的正面事例论证要“舍义取生”的观点。
表达方式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危 急 存 亡 欲 报 殊 遇
先帝崩殂
第一条建议
诚宜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内不懈 外忘身
不宜……
(正反)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付有司
• 5.王安石驳斥世人观念的根据是什么? • 王安石认为鸡鸣狗盗不能算作士。依靠齐国的强大, 得到一个真正的士,可以制服秦国。 • 6.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说说你是否同意作者的 说法? • 不同意。王安石对战国时士的概念理解不正确。《史 记》中负贩、屠狗、引车、卖浆者皆起过士作用。侯 嬴、毛遂、毛公、薛公都出身微贱也都是士。得一士 可“南面而制秦”无根据,齐国得士也未必能制服秦 国。
• 4、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 会。(不超过20个字) • 磨难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 不要贪图享受。 •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鱼我所欲也
论述观点:舍生取义


取熊掌
设喻


取义
舍生取义
舍 生 取 义
所欲有甚于生 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 故患有所不避
如使……则…… 使……则……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出 师 表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 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 书怀》)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二 三
段落
1 2 3、4、5 6 7 8 、9
要点
开张圣听 赏罚公平 亲贤远佞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2、写出第2 、3段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2 、3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正面 列举乞人身死而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反面 列举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事例,赞扬舍 生取义 ,斥责见利忘义,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与《鱼我所欲也》比较
施行仁政 才能人和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构图解
论据
类推
{ ↓ {

结论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固国
}战争事例Fra bibliotek战争需要“人和”
——————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治国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
• 中心论点是天好似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 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 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 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 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 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 不容置疑。
• 驳斥过程: • 本文驳斥“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说法,
首先摆出这一论点,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 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 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 从具体事例说。 • 然后笔锋一转,用“嗟呼”慨叹孟尝君只是 “鸡鸣狗盗之雄”,不是真正得士。这一论点 提出,主要是把“鸡鸣狗盗”排除在“士”之 外,再从得一士可以“南面而制秦”(只是设 想)否定“鸡鸣狗盗之力”。最后以推理方式 更进一层说明了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
6、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 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 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 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 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 “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 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 败是必然的。
7、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 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 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 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 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 主要的条件。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 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 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后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 “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 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 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 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 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不同之处
(一)题材各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强调艰 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以及国 家没有忧患就容易遭灭亡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主张无论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做到 “舍生取义”。
(二)结构各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开篇就列举 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 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 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其结构方法为先 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鱼我所欲也》在开篇通过设喻引发出 论点,然后运用分析论证和层进论证法, 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进行正面论述,最 后再举例从反面进行论述,其结构方法可 概括为先总后分。
• • • • • • • • •
内容理解: 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 鸡鸣狗盗之人(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之人) 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不宜偏私
以昭平明 之理
荐 贤 营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臣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亲贤臣 亲小人
亲 贤 远 佞
读孟尝君传
反驳的论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岂足以言得士?
• 结构分析: (一)自“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至“以脱于虎豹之秦” • 记叙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起) (二)自“嗟乎!”至“岂足以言得士” • 说明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承) (三)自“不然”至“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 说明孟尝君如能得士,便不需鸡鸣狗盗之力。(转) (四)自“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至“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在鸡鸣狗盗出其门)。 (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