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咯血的介入治疗附8例报告

肺咯血的介入治疗附8例报告

肺咯血的介入治疗(附8例报告)
【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8例咯血患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检塞止血。

结果8例患者咯血停止。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咯血是急症止血可靠,有效的方法。

咯血为临床常见症状,引起咯血的疾病至少100种以上,其中主要是呼吸道疾病。

许多患者经内科抗炎、止血及对症治疗可缓解。

但少数患者由于病变范围广、部位多、反复咯血或大咯血,通过内科治疗往往不能止血,是呼吸道疾病死亡原因之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已得到临床的公认,成为咯血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快速有效控制出血的治疗措施[1]。

我院通过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咯血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8例患者,女5例,男3例,年龄46~76岁,平均63岁,病程3~45年,咯血频率3~5次,经内科治疗无好转。

所有病例均行胸部DR和/或CT扫描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支气管扩张并咯血6例,肿瘤咯血2例。

1.2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插管,行双侧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辨确认病变动脉后,超选择导管进入病变动脉,
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行病变出血支气管动脉栓塞,动态观察,确认病变所供出血区域的血管栓塞完好即停止栓塞。

设备为飞利浦AlluraXperFD20数字减影机,导管用COOK公司生产的5F胃左导管即C2导管。

对比剂为碘海醇。

栓塞前仔细观察供血血管,主要有无异常交通。

2结果
2.1血管造影表现8例均插管成功。

其中3例为左侧支气管动脉共干;2例双侧支气管动脉共干患者之一右侧支气管动脉增粗与头臂干形成侧枝循环,另一患者右侧支气管动脉发出畸形动脉血管,并见下部分支有少许结构与同侧静脉血管相畸形;2例可见肿瘤血管,并见肿瘤染色;出血病灶的表现为:供血支气管动脉均增粗且扭曲,病变区血管明显增多、扩张,局部血管呈网状、丝状及团片状,造影剂外溢呈小片状[1]。

2.2并发症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发烧、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消失[2],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保守治疗部分能缓解但易复发,对严重患者无效,而外科手术创伤及风险大,患者痛苦多,且有时临床较难鉴别何侧咯血。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咯血的治疗和预后得到改善,介入治疗具有简易、微创、痛苦小的优点。

在咯血的介入治疗中,术前术中与患者的沟通及护理和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

术后预防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咯血是急症止血可靠、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恩惠等主编.介入性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9.
[2]杨建勇,陈伟主编.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1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