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交大工程测量学精品课程课件c81

西南交大工程测量学精品课程课件c81


8.2 平板仪及其使用 6.2.1 平板仪测量原理 平板仪测量是根据图解的原理测定 水平角,所以平板仪测量又称 图解 测量。如图 8-13,设地面上有 A、 B、C 三点,欲将这三点测绘于图上, 可在 A 点水平地安置一块固定有图 纸的图板,将地面点a A 沿铅垂方向 投影到图纸上,定出 点。设想过 AB 、 AC 方向分别作铅垂面,则它 ac ab 们与图纸的交线 、 所夹的角度 bac 就是地面上空间角BAC 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即水平角) 。如用视 距法测定 AB、AC ac 的距离和高差, 即可在图上沿 ab 、 方向线上按比 例尺定出 b、 c 两点, 则图纸上的 bac 图形相似于地上点在水平面上的投 B AC 影 图形。
9. 地形图测绘
9.1 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地形图测绘是以测量 控制点为依据,按以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将地物和地貌测定在图 之上,并用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制成图,如图9-1。
120
º
110
110
Ë ®
100
110
1Ã ¡ 2000
100
¼ Í 8-1 µ Ø Ð Î Í ¼
9.1.1 比例尺
50
图8-8 鞍部
图8-9 陡崖
悬崖、冲沟
90
80 7060 50 40
图8-11 冲沟
图8-10 悬崖
3)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 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 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5)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6)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地 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
21.5
25 24 22 21 20 18
25.2
21.8
20
图 8-5 各种等高线
2)等高线表示典型地貌
• 山头和洼地(盆地)
10 0 100
图8-6 山头和洼地
山脊和山谷
T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 S
180 170 160 150 140
图8-7 山脊和山谷
80 70 60 50 40
鞍部、陡崖
K
K
80
90
70 60
表8-1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比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 山地 1500 0.5 m 0.5 m 1m 11 000 0.5 m 1m 1m

尺 12000 1m 2m 2m 15 000 2m 5m 5m 等高距为 0.5 m 时,特征点高 程可注至 cm,其余均为注至 dm。 备 注
按上表选定的等高距称为基本等高距,同一幅图只 能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等高线的高程应为基本等高距 的整倍数。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首曲线,用细 实线描绘;为了读图方便,高程为5倍基本等高距的等高 线用粗实线描绘并注记高程,称为计曲线;在基本等高 线不能反映出地面局部地貌的变化时,可用二分之一基 本等高距用长虚线加密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更加细 小的变化还可用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用短虚线加密的等 高线,称为助曲线(图9-5)。
Í ¼ 8- 2
¼ Ê Í ¾ ± È À ý ³ ß
9.1.2 地物符号
• 1)、比例符号 轮廓较大的地物,如房屋、运动场、湖泊、森林、 田地等,凡能按比例尺把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缩绘在图上的, 称为比例符号。这类符号表示出地物的轮廓特征。 • 2)、非比例符号 轮廓较小的地物,或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按比 例画到图上的地物,如三角点、水准点、独立树、里程碑、水井 和钻孔等,则采用一种统一规格、概括形象特征的象征性符号表 示,这种符号称为非比例符号,只表示地物的中心位置,不表示 地物的形状和大小。 • 3)、半比例符号 对于一些带状延伸地物,如河流、道路、通讯 线、管道、垣栅等,其长度可按测图比例尺缩绘,而宽度无法按 比例表示的符号称为半比例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表示地物的中心 位置,但是城墙和垣栅等,其准确位置在其符号的底线上。 • 4)、地物注记 对地物加以说明的文字、数字或特定符号,称为 地物注记。如地区、城镇、河流、道路名称;江河的流向、道路 去向以及林木、田地类别等说明。
• 图上任一线段d与地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D之比,称为 图的比例尺。常见的比例尺有两种:数字比例尺和直 线比例尺。 • 用分子为1的分数式来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 即 d 1 D M • 为了用图方便,以及避免由于图纸伸缩而引起的误差, 通常在图上绘制图示比例尺,也称直线比例尺。
20 0 20 1Ã ¡ 1 000 40 60 × Ã
果树 针叶
9.1.3 等高线
• 1)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是地面相邻等高点相连接的 闭合曲线。一簇等高线,在图上不仅能表达地面起伏 变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一定立体感。如图8-4,设有 一座小山头的山顶被水恰好淹没时的水面高程为 50 m, 水位每退5 m,则坡面与水面的交线即为一条闭合的等 高线,其相应高程为45 m、40 m、35 m。将地面各交 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按一定比例尺缩小,从而得 到一簇表现山头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起伏变化的 等高线。
17
砖石及混 凝土围墙
10.0
7


+
10.0 3.0
18


0.5
首曲线
0.15
8


工 3.0
19
等高线
计曲线 间曲线
6.0 1.0
45
0.3 0.15
未加固的
9


2.0 2.0
20
梯田坎
加固的
1.5 3.0
1.5
10


1.0
3.5
21

0.2
2.0
阔叶
3.5
11


1.0 1.0
22
独立树
H=45 H=40 H=35
水平面
45 40 35
图8-4 等高线原理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称为等高距或等高线间隔,在 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 d,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图可知,d愈大,表示地面坡度愈缓, 反之愈陡。坡度与平距成反比。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距选择过大,就不能精确显示地 貌;反之,选择过小,等高线密集,失去图面的清晰度。因此, 应根据地形和比例尺参照表8-1选用等高距。
编号
符号名称


编号
符号名称
3.0


1
三角点
3.0
梁 山 383.27
12
小三角点
狮 山 125.34
2
导线点
2.0
I12 41.38
13
水准点
2.0
Ⅱ蓉石 8 328.903
1.5
4.0
3
普通房屋
14
高压线
1.0
4.0
4



15
低压线
1.0
1.5 4.0
5




16
通讯线
1.0
6


文 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