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的分与合》教案

《10的分与合》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10的分与合》
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10的分与合,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有序思维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3.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爱数学的情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出示内装10个圆片的盒子,让学生从中任意取走若干个圆片,教师不用看,就能正确报出学生拿走的圆片个数。

2. 鼓励学生发现老师猜数的“窍门”,并适时引入新课。

[说明:这一环节,教师应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就能吸引住学生。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动手分圆片。

要求学生拿出10个圆片,用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分成两堆。

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针对操作情况适当给予展示。

[说明:教师应及时评点,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无序”地分,效果不好。


2. 动手涂算珠。

(1)激励学生先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再自由讨论怎样“有序”地涂,然后独立动手涂一涂。

(2)写一写,说一说,读一读。

引导学生把10的组成情况写下来。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集体读一读。

(3)快速抢答。

如,老师报出10分成9和1,学生马上回答出10分成1和9,并适时补充板书。

[说明:如何“有序”地掌握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系,在语言上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三、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说明: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

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设计闯关的游戏,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关:“芝麻开门”。

通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完成闯关任务。

第二关:“快乐搭档”。

同桌合作,完成拍手游戏。

(如,生1:我拍3,生2:我拍7,合:3和7合成10)
第三关:“学唱儿歌,谁最棒”。

通过竞赛的方式,学唱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


[说明: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表演。


第四关:“商店购物,你能行”。

课件呈现几种不同的玩具,标价1~9元。

提出问题:如果你用10元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后,还剩多少元钱?
[说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评价,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总结评价,情知共融
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如果满分是10分,你打算给自己或同桌打多少分?
[说明: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可以及时追问:这位同学差几分就满分了?这样,在评价中既能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信心。


看似短暂的一生,其间的色彩,波折,却是纷呈的,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人拼尽一切阻隔,在路漫漫中,上下而求索。

不管平庸也好,风生水起也罢,其实谁的人生不是顶着风雨在前行,都在用平凡的身体支撑着一个看不见的灵魂?
有时候行到风不推身体也飘摇,雨不流泪水也湿过衣衫,而让我们始终坚持的除了一份信念:风雨总会过去,晴朗总会伴着彩虹挂在天边。

一定还有比信念还牢固的东西支撑着我们,那就是流动在心底的爱,一份拳拳之爱,或许卑微,却是我们执著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跨越任何险阻的勇气、力量和最美丽的理由。

人生的途程积累了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

因为生活会让我们慢慢懂得:低头是为了抬头,行走是为了更好地休憩,不阅尽沧桑怎会大度,没惯见成败怎会宠辱不惊,不历经纠结怎会活得舒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