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现代汉语语法学

【笔记】现代汉语语法学

主要专题:1.同义和歧义(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分析方法)2.韵律与句法3.像似与语法4.隐喻和转喻:语言组合时意义的问题,为什么某两个词之间可以组合,组合的意义是什么5.焦点和预设:(从语用的角度讲语法)6.肯定和否定:语言运用的基本理论△基本参考教材: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考试方式:小论文(和语言相关都可以)引言:语法导论(语法观)功能学派语法观:语法:广义上是语言的规则。

存在形态: 立足于人而言,语法就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知识。

语言规则是客观世界的规则通过人的大脑在语言中的投影。

立足于语言呈现形式而言,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

是对现实规则的一种模拟。

形式学派语法观:语法是一个天赋和自主的形式系统认知源头: 儿童语言习得,理据: (1)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此时学习其它的东西智力尚不够。

(2)无系统学习,没有意识教,没到年龄,有的还教不会。

(3)接触到的东西有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

(4) 接触有限,生成理论上无限的句子。

(5) 学其它东西差别较大,学语言差别不大。

结论: 语言是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 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1)不少语言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不平行。

(如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六朝时还指“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由代词演变而来,有的第一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有形式上的差别。

为什么:因为说话者(我)和听话者(你)都是在场的,谈及的对象(第三人)不一定在场,所以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没有,用指示代词来指称。

“第三人称是缺席者。

”所以,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2)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是客观世界规则的一部分。

其规则有可能影响到语言规则。

从认知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量认知凸显性就高,就越容易进入人们的交际。

例:①领有动词的程度用法A.有日子——有好些日子B.有力——分量重C.有身材——身材好D.有学问——学问大他们的程度都是高于社会平均标准的。

它本来只是表示临时的意义,但用多了,意义固定下来,放在别的语境中有同样的意思。

②有你的钱花。

有你的舞跳。

“相当”由表示相待而发展出程度比较高的意思。

英语里“even”有同样的表现。

③这秦香莲真不是玩艺儿,要知道人们发觉受骗后那心情会相当愤怒的。

④总的来说相当不错。

“相当”的上述用法是新近的事。

“相当”作程度词用法的历史不会多于一百年。

⑤表示相爱的年轻男女的相互条件: 更兼二人年貌相当,天生就的一双佳偶。

⑥表示竞争双方的力量对比,通常为军事对抗或者体育比赛: 这两个足球队旗鼓相当,一定有一场精彩的比赛。

⑦表示数量、价值差不多:一星期就是几千美元,仅仅相当贵公司职员一个月的薪金。

拦河大坝高达一百一十米,相当于28层的大楼。

(3)“语言类似图样”我们可以举数字系统为例说明怎样来理解语言类似图样。

阿拉伯数字则几乎完全没有形式与意义之间没有任何本质的联系,都是标志符。

若把一条街上的建筑物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作为门牌号码,情况就不同了。

(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所以,语言的像似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规则和现实规则是一致的。

(4)现实规则投射通过人脑,因而投射出的结果不一样按照(3)这种说法,那么所有的语言的语法规则都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很大差别:原因是,现实规则的投射是通过人脑的。

不同语言的人不一样,使规则投射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例:①汉英时间和地址表达的共性和差异。

1994年12月24日上午10点(10am,Dec.24,1994)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西九街,63号(63W 9th Ave..Columbus,Ohio,USA)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认知策略不一样。

时间表达往往是空间表达的隐喻。

语言是线性的(一维的),如何用线性的语言表达空间?描述的时候有时间的先后,与空间表达一致。

说汉语的人是移动自我的方式,说英语的人是移动客体的方式。

在厨房里的桌子的上面的盒子里(有一本书),(There is a book in the box on the top of the table in the kitchen.)(书)在厨房里的桌子的上面的盒子里面。

(The book is in the box on the top of the table in the kitchen.)②位移事件包含移动者、移动、移动路径、方式,这是共性,但不同的语言不一样。

例:A.张三跑进了房间。

图像移动+方式路径目的地B. Zhang San ran into the room. 图像移动+方式路径目的地C.法语汉语和英语还有差异:汉语可以将移动和路径捆绑在一起,将方式隐含其中.如例A可以说:张三进了房间(移动+方式+路径),英语不能这样表达,不能说成Zhang San into the room. 这是因为汉语的路径习惯用动词表达,而英语的路径习惯用前置词表示。

③对方位表达差异汉语:理论上16种,但东南(偏正形),东西(并列形)组合规则:①东>西>南>北,>是优先于②东南西北都不能和自身组合英语:southeast northeast southeast northwest (偏正形)West and east north and south (并列形)不仅顺序跟汉语相反,中间还要加连词。

(汉语参照点在前,目标在后)“湖边的树”(3)汉英回答是非问句,用“是”“不”差异。

例:你喜欢这种鱼吗?是,我喜欢。

/ 不,我不喜欢。

Do u like the fish?你不喜欢这种鱼吗?不,我喜欢(这种鱼)是,我不喜欢(这种鱼),张三不在跳舞(吗)? 不,张三在跳舞。

是,张三不在跳舞。

Don't you like the fish? Yes, like the fish. / Yes, I do. / No.1don't like the fish./No ,I don't.Isn't she dancing now? Yes, she is dancing now. / No ,she is not dancing now.英语注重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就是no一个表格为什么说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投射?(1)人们的交际内容就是表达现实对象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存在着什么关系等。

所以来自于现实的规则很自然地作为语言产生后的句法规则的一种基础,并为抽象的句法规则提供理据。

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只有用现实对象本身的规则作为句法规则才最适合于表达现实对象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关系。

(2)在现实规则中,只有那些普遍存在的、具有稳定性的而且其真实性极易被人们所感知的部分才会影响到语言。

(3)人类语言的共性也给这一说法提供证据。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语法除了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差异外,它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共性,表现在其深层句法规则上是基本相同。

语法共性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世界中,都受同样现实规则的制约,换句话说,共同的现实规则在不同语言中的投影就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在句法上的诸多共性。

例:都有“高矮”这对反义形容词,在问多高,即使预设很矮,一绊也会问“多高”而不是“多矮”。

一.同义和歧义(基本句法分析方法)1.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

语义关系是结构体的基础,语用关系是在语义关系的基础上起作用的。

语义关系是社会群体对客观世界的共同认知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比较客观和稳定的。

而语用关系反映了说话者个人对语言单位的具体运用和处理态度,是比较主观的和临时性的。

语义关系是反映结构内(structure-internal)的关系,而语用意义则反映了结构成分同外部世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结构外(structure-external)的关系。

以语序为例从距离原则和指别性领前原则说明。

例:我打破一个杯子。

那个杯子是我打破的。

语义关系不变,调整语用。

第二句话预设是被子破了,然后才说是我打的。

语法是法则,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符合法则的,还要重视不符合法则的。

例:A.他看了两眼(“眼”借用的动量词)*他看了两电影他看了两次电影他踢了一脚*他踢了一桌子他踢了一次桌子他拍了一掌*他拍了一后背他拍了一下后背借用的动量词必须跟动词联系非常密切,比如看只能用眼,拍只能用掌语义关系密切,靠的就近;语义关系松散,靠的就远所以关系松散的要用“数词+动量词”隔开,关系密切的用数词隔开B.*写一钢笔*写一毛笔*写一粉笔写一笔*捅一钢刀*捅一杀猪刀*捅一大刀捅一刀*抽一铁鞭*抽一马鞭*抽一长鞭抽一鞭子“笔”是钢笔、毛笔、粉笔的上位词(上位词:狗:贵宾、泰迪、蝴蝶犬狗就是其他三个词的上位词)“笔”“刀”“鞭子”在这里也被借用为动量词,代表一个抽象的类。

在这里这三个词是无指的,不指具体的某个物品,而是抽象的某种属性。

所以,某个词能借用为动量词,一般指较为上位的类,包含的语义较少,C.看了父亲一眼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父亲砍了正在忙碌的父亲一刀*砍了一刀正在忙碌的父亲相对而言,“看”和“眼”的关系比“捅”和“刀”的关系要近,而且实用频率很高,因此“眼”更容易被认为是一般的动量词,既有可能位于宾语的前边。

也可能用在宾语的后边,“刀”则不能。

(1) 语序类型学及解释。

①“距离像似原则”:语义关系近,距离就越近;②指别性领前原则:句子距离的安排,基本上是由旧到新。

相对较固定的就放在前边。

确定性强的成分就放在句子的前面,一般来讲就是“S”。

(2) 双宾语的语序:基本语序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交换位置的情况,都发生在宾语后置的语言中,在宾语前置的语言中,基本顺序都是“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动词。

”知道是书,不知道是哪本书:不定指知道是哪本书:定指间接宾语一般是定指,直接宾语是不定指,间接宾语在直接宾语前面。

直接/间接宾语都在动词后,句子有些不稳定。

距离像似原则要求直接宾语在前,指别原则要求间接宾语在前。

两个原则不能同时兼顾。

两可。

如:英语当中两种语序都可以,而汉语中:普通话:给我一本书。

广州话:给本书我。

(3) 名词性成分内部语序问题。

以指别词D、数词Q和形容词A (也可包括其他描写性定语) 三项定语来说,一起前置时总是DQAN(“这三本有趣的书”) D最远,A最近,既符合距离像似原则,也符合指别性领前原则。

D定指> Q不定指,所指不确定> A无指而一起后置时却变化很多。

亲疏等级要求NAQD顺序,而指别性领前要求NDQA顺序两个要求冲突。

两个倾向都满足的名词内部语序,不仅有[D[Q[AN]]],还有[D[Q[NA]]],这也是人类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语序。

在三个定语都后置的语言中,实际存在的语序有NAQD,NDQA,NDAQ和NADQ。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