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分析[开题报告]

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分析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谓外贸竞争力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产品输出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它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对于衡量和评价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产生了更为剧烈的国际竞争。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今每个国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必然是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关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哪些因素会对外贸竞争力产生影响,也有从实证角度分析具体的影响程度如何。

乔·麦克格瑞汉(Joy M.Mc Creehan)在分别对价格、成本因素以及非价格因素如地理的和商品贸易方式、贸易壁垒、需求压力利润率等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后,认为价格和出口之间具有很清晰的联系,但是非价格因素也会影响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能力,尽管不可能从数量上来估计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但非价格因素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作用非常强大。

毛瑞恩(Lankhuizen Maureen)指出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竞争力来源首要的是技术进步——技术或能提高生产率(提高价格竞争力)或能提高产品质量,其次是较低的工资水平,最后汇率贬值对一国的竞争力也会有所提升。

1、价格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价格是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因而价格的变动对于各国产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具有重要作用。

对价格和竞争力的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克拉维斯和李普赛(Inving B.Kravis and Robert E.Lipsey),他们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以及欧共体其他成员20世纪50—60年代9类重要商品的实际出口价格为基础,编制了反映出口价格变化的普遍价格指数、反映具体两种m价格相对水平的价格竞争力指数,以对这些国家出口商品在价格方而的竞争力情况进行比较。

琼兹和洪博格(Junz and Rhomberg)对11个主要工业国家1956一1963年的商品出口进行了研究,发现有43%的工业品出口份额变化是由于相关产品出口价格的影响造成,并且价格恶化1%将会导致出口下降约3%。

帕金逊(J.R.Parkinson)研究了英国在1953一1963的24种制成品的出口商品单位价值和出口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关系在不同商品之间大不相同。

雷(G .F. Ray)研究英国产品在东欧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表明价格波动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也有反对以价格作为研究竞争力的唯一要素的观点。

如豪森克尔(Houthakker)认为仅仅用一种分析方法会夸大价格变化对竞争力的影响,他认为为了更充分的理解产品的竞争优势(competition position),还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或者直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总体价格水平。

2、汇率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严格地说汇率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也应归属于价格的范畴,但是由于汇率作为国际商品流通中的一个异常重要的因素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少学者专门对汇率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加以了研究。

豪森克尔(Houthakker)通过计算对已消耗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来比较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平,然后再与现有的汇率进行比较,以此来评价某种具体的货币是否相对于其他货币存在币值高估,并进而认为那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利的原因是由于本国的货币价格太高。

荷兰学者C·A·范·登·贝尔德和D·范·登·沃尔夫(C·A·Van den Beld and D·Van der Werf)在他们的研究中应用了巴拉萨(Balassa)计算出的剔除了服务贸易的GNP购买力来分析价格竞争力,并将出口份额作为相关商品的出口价格和初始价格位置的一个函数,比较了1958年美国、英国和西德制造业的单位产出价格。

OECD则在1998年的研究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竞争力影响一份报告中认为,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亚洲一些国家出现大幅度货币贬值,这种贬值使OECD 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位势都受到了影响。

3、影响外贸竞争力的其他非价格因素除了价格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外,其他一些非价格因素如成本、产品设计、地理和商品贸易方式等对外贸竞争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巴拉萨(Balassa)曾经考虑了成本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由于没有数据进行直接的比较,因而他分别在两个阶段即在成本与商品出口批发价格间建立联系以及在批发价格与出口价格之间建立联系。

研究的结果表明批发价格的运动“大体上”是紧随成本的两个主要内容(劳动和产业原料)的运动而变化,而在这些批发价格的运动和所考察的国家的几种出口价格——尽管并不是全部的价格之间还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产品设计与外贸竞争力的关系,D·A·图凯(D.A .Tookey)在研究了英国针织品和毛织物出口后,认为这两类产品出口份额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欧洲国家尤其是意大利的技术革新,而类似的技术在英国制造商中则被非常缓慢地采用。

地理和商品贸易方式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乔·麦克格瑞汉(Joy M.Mc Greenhan)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在多大范围内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仅要看其在本国和同类产品中能够销售出去的能力和愿望,还要看其是否具备了适应地理和商品贸易方式变化的能力。

(二)产品的外贸竞争力研究。

1、工业制成品的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培研究员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进行的研究工作是对产品外贸竞争力较早的研究,其成果于1997年以《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形式发表。

该成果在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外贸竞争力的各项分析指标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而来实证研究。

2005年,在承袭过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以金培为领导的课题组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分析了中国工业品的整体出口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结构,计算了中国工业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辽宁工程学院的程春梅利用外贸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了中国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出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很弱,较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则处于劣势。

2、农产品的外贸竞争力的研究除了对工业制成品外贸竞争力的研究外,对于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重要构成的农产品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也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正遭受日益增多的贸易抵制和制裁而增多。

中国农业大学的乔娟教授选取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肉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于2002年出版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其他农产品外贸竞争力的研究还包括对畜产品、棉花、柑橘、蔗糖、蔬菜、大蒜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三)引进外资与我国外贸竞争力引进外资使得我国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加快了产业升级、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得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结合,从而生产出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因而,引进外资对于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较早对引进外资与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裴长洪研究员,其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中,就“利用外资与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展开了专项研究,评价和探讨了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指标.从产业层面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

对于引进外资与促进我国外贸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献都进行了肯定,但同时又指出了我国在外资引起的外贸竞争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蒋瑛、谭新生结合FDI对东道国的贸易结构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技术转移效应,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和影响,认为中国吸引的FDI并未使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得以真正提高。

叶耀明、戚列静认为外商投资尽管在提高比较优势、增强技术扩散以及总量增长上促进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但是FDI对我国长期外贸竞争力仍然存在负面影响。

(四)企业层面的外贸竞争力研究。

毕素红从企业文化的角度,针对外贸企业论述了文化建设与提高外贸竞争力的关系。

童文胜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程春梅、邸彦彪、姜健研究了产品品牌与外贸竞争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五)对我国不同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研究。

除了对产品、企业和产业层面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不少学者也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外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陈圣河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广东的外贸竞争力。

吴进红、谢科进研究了利用外资与提升江苏外贸竞争力的关系。

袁雪松对常熟市外贸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分析。

吴进红、张为付对长江三角洲外贸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彭文斌、张先林则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此外,在有关外贸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探索。

张盛伟研究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曹秋菊从分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认为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应遵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兼容的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吴进红论述了外贸竞争力的分析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三角洲外贸竞争力状况的提升与改变提出具体方法。

程春梅等将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为包括反映外贸竞争力状态的显示性指标和揭示外贸竞争力来源的因素指标。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来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国内外比较,再运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份分析法分别对几种小商品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义乌小商品外贸竞争力在国内的地位。

接下来在前面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竞争力做定性分析,并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如何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国内外近几年来关于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