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律”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 《春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 学术名流担任。 •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 “弟子”,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 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 吏师制——以吏为师。
• 经馆相当于大学,是专经学习阶段,弟子 可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1、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复杂,名儒退而授 徒; • 2、中央政府偏重太学,为补其不足; • 3、官学制度尚不完善。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 的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 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 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 氏、郭氏、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 故称“小侯”。
• 二 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 “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 作为非正式的特别生。正式生可免除赋役 并享受一定俸禄,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 小组教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 万计,采用集体授课制或次第相传的形式。 此外,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 会名流学者请教。
地方官学:
• 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划设置。 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 库,聚设序。学与校(相当于中学) 设经师一人,痒和序(相当与小学) 设《孝经》师一人。
• 汉代私学:(按其发展程度) • 1、汉代私学:书馆、(低,又称书舍) 经馆(高,又称精舍、精庐) • 书馆属于启蒙性质,儿童八岁入学, 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进行识字 和数学常识教育。第二阶段学习《尔 雅》,进行伦理教育,学习《论语》 《孝经》接受初步的儒学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 秦国文教政策:秦国在政治上推行法 家的法治思想,禁止传授儒家学说 (代表保守势力),最后走向了“焚 书坑儒”的道路。在文化教育上采取 了以下措施: • (1)统一文字
秦国:
• (2)严禁私学
• (3)吏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识字课本 爰历篇 博学篇 李斯 赵高 胡毋敬

1、中央官学:太学
•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高等学府,是以传授和研 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国立文科大学。太学由太常负 责管理。一般认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标 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 子”,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 术活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 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 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博士担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