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E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教政策

(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大统一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 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儒学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并举, 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其中对教育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之外,从汉代儒学独尊之后,对儒学冲击较大的或者说 使儒学发生大的思想转折的,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 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佛入儒;近 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 对儒学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黄济.教育哲学通 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 (或简称“弟子”) 、“诸生” 、“太 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

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弟子,即正
式的太学生。
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县)选择,标
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 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
(二)兴太学以养士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 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兴办大学,政府直接掌管教育大权,决定人 才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 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 者,岁贡各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 肖者有罚。”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 官,录德而定位”
郡县制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 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太学

1.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为博士置弟子,实行博士弟子制,标志着太学的 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 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 要步骤。



实行“无为而治”虽使汉初的经济从战乱中得以复 苏,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但也留下了许多没有 解决的社会矛盾。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决定利用汉初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打下的基础, 实行有为政治。为此,必须统一统治集团的意志和 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以儒学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从此以后, 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便开始兴盛起来,学习儒 经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人”,去当“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
和双重人格的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 从而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
史》)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 教政策
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 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者,以匡朕之不逮”。但是,文帝诏举贤良仅是偶一为之, 未规定荐举期限和人数,尚未形成制度。察举发展为一种比 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 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 仲舒发之。”自此以后,以利禄之道,提倡儒学,而儒学又 须为上所定之儒学。于是“天下英雄,尽人彀中”;春秋以 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 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 时代始。 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秦皇何 以行之而失败,汉武何以行之而成功?(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秦汉时期的教育
总 论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 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高 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六国后继续以法治思想作为政治的指导 思想。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复国的思想 基础,秦对六国历史和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具有强烈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说采取禁止传授的 政策,以致走向“焚书坑儒”的道路。
首先,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
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 汉朝仕进的舞台。 其次,武帝时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 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科目也于“贤良”之外,增加 了“孝廉” 、“秀才”等新科目。另外,在选举考试中,儒家学者 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统一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 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在秦汉年间, 尽管各种不同的字体仍在不同的意义、不同程度上使用 着,但隶书作为一种普遍通行的字体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 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 不可轻视的作用。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 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世多以战国之末,为古代哲学终结之时期。盖一般 人以为秦始皇焚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故 觉秦时如一野蛮时代,以前学说,至此悉灭。 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 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秦皇李斯之意,盖欲 统一思想,非欲尽灭当时之学说也。故秦始皇所立 博士中有各家学者。虽在整齐画一制度之下,思想 言论,失其自由,学术发展诚受相当阻碍,然秦亡 极速,不致有大影响。故在汉初,诸家之学仍盛。


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本是对博识多 能者的通称。 博士之官始于战国,秦时博士官的职责为典文书、 备咨询。 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 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但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 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 活动。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博士首 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改为博士祭酒。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立五经博士。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 都立博士。在汉武帝之前,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 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地位。武帝建元 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五经”即儒家的 《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

原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此后,博 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 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 术的地位了。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开设太学。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 孙弘讨论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弘为博士弟子制度 拟定了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从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 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 是太学生。太学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 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


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汉初文教政策也与秦朝截然
不同。
(一)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求贤诏》 (二)允许开办私学 (三)废除“挟书律”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
废挟书律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儒学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除了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意识的政治抱负以外,还和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以及儒家学者的进 取精神密不可分。 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 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即位之后,就下令举贤良,开 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优秀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吏队伍。 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 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因为汉朝采用这种形式来选拔贤良之士,所以 对策又称“对贤良策”或“贤良对策”。 汉武帝亲自拟定题目,亲自阅卷。他十分欣赏董仲舒在对策中阐发的思 想主张,反复策问董仲舒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董仲舒前后三次回 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 政策。

公元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为刘邦建立的 汉王朝(前206—220)所取代。 由于人们普遍希望从秦末酷政和战火所造成的紧 张中缓解过来,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心理,汉初在 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 在文化教育方面,政府解除了对各种学派的钳制, 各家学说重新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儒学也从 仅存的一线生机中慢慢地复苏过来。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
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 的道德习俗 。
五、秦代文教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对后世的影响则至深至巨。“二千
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仁学》)

具体到教育领域,秦代文教政策中专制主义的内核,均为后 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承袭。 秦“以吏为师”的偏颇作法,坑杀儒生的历史阴影,一直笼 罩在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



4.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 “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