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 了长 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 面,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2、秦统一六国后,继续实行法治政治 路线
3、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富国的思 想基础
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 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
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 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
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 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哉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 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指出:“养士 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 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 下之士。”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使诸列 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 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同时,强调“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这里, 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 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
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 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施行措施:
一、统一文字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 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于 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 工作,下字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 —小篆(又称秦篆)。
具体措施:
1、专立五经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家
的 《诗》、《书》、《礼》、《易》、《春 秋》“五经”皆置博士。
2、开设太学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宏讨论 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宏为此拟定了具体办法。从 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 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 太学生。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开始于汉文帝 时期,真正确立于武帝时期。
察举制的变化: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 于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 科目也增加了,除了“贤良”,还有“孝廉”、“秀 才”等新科目。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 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 高度统一,尤其是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形成矛盾。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宴会上,李斯与淳于越的矛盾 激化,于是李斯把矛头直指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
具体措施:
一、“焚书”(历来以《诗》、《书》为教、 具有浓厚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者,则成了主要的 打击对象。)
二、汉武帝时期 背景: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 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汉景帝平息“七 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 求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
2、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以及儒家学者的进去精神
汉武帝下令举贤良,开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贤良之士
二、“坑儒”(秦始皇谋求长生不老药无果, 反被地方侯生等散布对自己不恭的言论,于是 迁怒于都城咸阳的士人,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儒 家知识分子。)
严禁私学的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都是秦始皇一贯 奉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
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堵截文化的 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活的文化载 体的毁灭。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 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 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 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 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 新的道德习俗。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汉初 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 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 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
中国文字发展到 小篆阶段,逐渐 开始定型〈轮廓、 笔划、结构定 型〉,象形意味 消弱,使文字更 加符号化,减少 了书写和人读方 面的混淆和困难
统一文字的作用:
秦朝对文字所作得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 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 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 重大的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 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把全国有名的学者集中到都城长安,封
以博士的官衔,同时,还下令举贤良文学。
(23)允废许除开“办挟私书学律” 汉解初除,了允秦许朝人对们私自学由的收禁藏令、,携私带学、实讨际论上
承《担诗了》培、养《人 书才》、,传这播从文法化律、上发为展汉学初术学的术任的务繁。荣 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对策又称“对贤 良策”或“贤良对策”。 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成 为了后来的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 家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三、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 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 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 以培养刀笔小吏。
吏师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 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 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 上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