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 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 方剂的组成2.1 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 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3 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1)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3)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第二单元解表剂1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1)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2)注意事项:①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②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③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

④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⑤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⑥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2.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麻黄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本方用以为君药。

桂枝为臣药,杏仁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2)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解: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半夏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3)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方解: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

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俱为臣药。

芦根.竹叶.桔梗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

(4)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方解: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通治一身风寒湿邪,共为君药。

川芎.柴胡为臣药。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皆为佐药。

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

3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1)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2)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4 下列方剂的功用及主治证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第三单元泻下剂1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1)适用范围:泻下剂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治里实证,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2)注意事项:① 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若表邪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②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③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津伤.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

④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⑤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2 温下剂的基本配伍规律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故常用泻下药与温里药配伍,变寒下药为温下之用,以达温散寒结.通下里实之功。

若寒积兼有脾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补气之品。

3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1)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之实热积滞,是为君药。

芒硝为臣药。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厚朴.枳实合用为佐药。

(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方解: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

芒硝.桃仁共为臣药。

冬瓜仁为佐药。

(3)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

②水肿。

方解: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

大戟.芫花.均为臣药。

大枣为佐药,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4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1)温脾汤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2)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3)济川煎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第四单元和解剂1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1)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2)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3)调和肠胃以治肠胃不和证。

2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

②热入血室证。

③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

黄芩为臣药。

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半夏.生姜.人参.大枣为佐药。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2)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解: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半夏.生姜.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3)逍遥散组成: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

当归.白芍.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共为佐药。

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4)痛泻要方组成: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方解: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

白芍为臣药。

陈皮为佐药。

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3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配伍特点.功用及主治证候(1)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

配伍特点:全方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诸症均解。

(2)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结之痞证。

配伍特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第五单元清热剂1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1)适用范围:清热剂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治里热证。

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故清热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