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word复习教案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word复习教案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复习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此,复习的目的是: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所选的例题、练习及参考练习,均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以利于学生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 和Ⅱ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从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去叙述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组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的联系。

2.初步具有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能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联系起来,并能较熟练地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要点提示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本节课我们来复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 书:复习课推进新课[师] 从我们前面研究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由于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原子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了元素周期律,并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板 书:一、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归纳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师]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板 书:实质[师] 元素周期律包括哪些内容?[生]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2或1~8呈周期性变化。

2.原子半径总是由大到小,到稀有气体元素时半径突然增大,呈周期性变化。

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均呈由低到高的周期性变化。

4.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呈周期性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

为了体现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这个规律,在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地完善和补充,编制了我们现今所用的元素周期表。

下面,让我们从周期表中的周期、族、元素种类等方面来巩固一下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

板书:上内容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可参阅附页的元素周期表。

[师] 大家在熟悉元素周期表时,尤其要注意相邻两个短周期中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多媒体展示:【例1】A、B、C是周期表中相邻的三种元素,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

此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总和为31。

则A、B、C分别是__________。

学生讨论、分析。

[师] 本题是一道考查估算能力的试题。

合理的思路是先作出大致的估计:三种元素质子数总和为31,则它们的大致位置在短周期,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能有四种排列方式:设B的质子数为X,则①~④排列方式有下列关系式:①X+(X-1)+(X-8)=31,解得X为非整数(不合理)②X+(X+1)+(X-8)=31,解得X为非整数(不合理)③X+(X+1)+(X+8)=31,解得X为非整数(不合理)④X+(X-1)+(X+8)=31,解得X=8合理故可推知A、B、C分别是N、O、S。

[师] 有的学生解题时不假思索地只考虑第④种排列方式,碰巧找到了这组答案,但这种思维是不严谨的。

[练习]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请回答关于114号元素(此元素尚未命名,暂以X代替其化学符号)的几个问题。

(1)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是多少?(2)它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属于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3)写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

(4)写出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师] 请大家先思考第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从学生中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解法,请学生回答,并说出思路:[生1]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写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得出其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

[生2]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元素的起止序数可判断其为第七周期元素,然后再写核外电子排布式,得出结论。

[生3] 只要记住元素周期表中最后一种元素即112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顺延可知114号元素为第七周期第ⅣA族,即可得出共有七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4。

[生4] 查元素周期表推出。

问:大家认为哪种方法更简单呢?[生] 3、4两种方法。

[师] 第4种方法需依赖于元素周期表。

若手头无元素周期表的情况下,第3种方法应是最简捷的。

此即是所谓的熟能生巧,也就是说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若能多留心观察,多记忆一些知识,将会为自己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提供很大的帮助。

剩余问题大家可口答解决。

投影显示:答案:(1)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

(2)位于第七周期,ⅣA族,属金属元素。

(3)XO2X(OH)4(4)XCl4[过渡]上面,我们重温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那么,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是怎样递变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稀有气体除外)[师]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由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两方面决定;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由原子半径变化决定。

因此,前者变化幅度大,后者变化幅度小,即同周期相邻元素的性质主要表现为相异性,而同主族相邻元素的性质主要表现为相似性。

多媒体展示:【例2】下列各粒子半径依次增加的是()A.Cs+、K+、Mg2+、Al3+B.F、F-、Cl-、Br-C.Ca2+、K+、Cl-、S2-D.Al、Al3+、Mg、K[师] 此题应用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变化的规律知识来解题。

(1)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其阳离子半径,小于其阴离子的半径。

则B选项中r(F)<r(F-)。

(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同价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增大所以r(F-)<r(Cl-),B选项正确。

(3)对于不同种元素来说,一般如果外层电子构型不同,层数多的粒子半径大;如果是外层电子构型相同的元素,核电荷数越少的半径越大,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

如C选项中Ca2+、K+、Cl-、S2-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按Ca2+、K+、Cl-、S2-顺序核电荷数减少则半径增大,C选项正确。

(4)A选项中,K+、Cs+为ⅠA族阳离子,r(Cs+)>r(K+)因为所以r(K+)>r(Mg2+)>r(Al3+)A选项粒子半径逐渐减小,不是正确答案。

(5)D选项中r(Al3+)<r(Al),按Al、Al3+顺序半径减小不是正确答案。

而按Al3+、Mg、K顺序r(Al3+)<r(Mg)<r(K),粒子半径逐渐增大。

答案:BC[练习]1.按粒子的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A.Cl、S、P B.N、O、FC.Al3+、Mg2+、Na+D.K、Na、Li答案:AC2.已知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减小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解析:由酸性HZO4>H2YO4>H3XO4或X、Y、Z各元素在酸中的化合价,可推出它们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Z>Y>X,然后根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B3.下列各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C<Si<Ge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H2SeC.单质的化学活动性Cl2<Br2<I2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LiOH<NaOH<KOH解析:(1)本题是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知识进行考查。

(2)需具备知识:①同主族―------------------------------------------→⎭⎪⎬⎪⎫结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同核电荷数增多核外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减小⎩⎪⎨⎪⎧ 性质(从上→下)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②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

(3)熟练掌握题目中有关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就能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AD[师]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形式。

那么,我们怎样从整体上把元素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的粒子结构,即位、构、性三者联系起来,从而指导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呢?这就需要弄清楚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 书:[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互相补充回答。

先思考后回答:[生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生2] 由核外电子总数可知电子的排布,从而知道电子层数,并推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

[生3]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并可据此推出其族序数。

[生4]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知元素原子的得失电子情况。

[生5] 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其族序数……[师] 大家说得都很好。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最外层电子数,但却不只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还与原子半径即电子层数的多少有关。

综合大家以上的回答,我们可把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结如下。

投影展示:[师] 下面,我们就根据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例3】对于核电荷数为37的元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其单质在常温下跟水反应不如钠剧烈B .其碳酸盐易溶于水C .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小D .其氢氧化物不能使Al(OH)3溶解[师] 37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所以在第五周期第ⅠA 族,是Rb 元素,为不常见元素。

解答的关键是根据该元素所在族的其他元素的性质,找出递变规律,加以推测判断。

由于Rb 与Na 、K 为同一主族,其性质与Na 、K 相似,且原子半径要比Na 、K 大,根据K 与水反应比Na 与水反应剧烈的事实,可知Rb 与水反应比K 更剧烈,且RbOH 的碱性比NaOH 、KOH 更强,所以能使Al(OH)3溶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