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适应性——美国药典系统适应性是气相和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证明色谱系统的分离度和重现性能满足样品的分析要求。
测试基于这样的原理:仪器、电路、方法和样品组成一个整体系统,我们可以对这个系统进行测试评估。
影响色谱系统的因素包括:●流动相的组成、离子强度、温度和pH值●柱子大小、流速、柱温和压力●固定相特点,包括填料类型,载体形状、粒径、孔径、表面积等。
●常用固定相为反相硅胶,以十八碳烷基健合硅胶最常用,其它经过化学修饰的硅胶也有使用。
分离度R s是理论塔板数n的函数(也叫柱效),α是分离因子,k是容量因子(所有符号的意义见前文“色谱定义和说明”部分)。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n表示洗脱物中相邻化合物的分离程度,可作为衡量色谱系统柱效能的指标,但是不如直接测试的结果可靠。
峰的尖锐程度部分反映柱效,这个参数对检查微量物质至关重要。
标准品或者标准溶液需要重复进样以确保精密度。
除非个论中有规定, 系统适用性五针的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2.0%, 如果超过2.0%的话, 需要进样六针。
在含量测定中,如果纯品含量100%,则相对标准偏差没有最大值限制,这个值可根据多次进样对照溶液来计算:%RSD=KB/t90%,n-1K为常数0.349,由公式k=(0.6/)×(t90%,5/)计算得来,表示B=1.0时六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
B是个案中规定的上限。
n是对照溶液的进样次数(3≤n≤6),t90%,n-1是自由度为n-1、置信水平为90%,双侧检验时的t值。
除非另有规定,RSD不能超过下表中的值。
此规定不适用于相关物质检测。
对称因子AS,用于衡量峰的对称性,完全对称时值为1。
拖尾越严重,AS的值越大(见图4)。
偶尔也会有值小于1的情况。
如果对称因子与1的差值越大,则积分的精密度越差。
信噪比(S/N)是系统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计算公式如下(图5):S/N = 2H/hH是峰高,即峰最高点到基线的距离;h是噪音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系统适应性测试的数据通过重复进样标准品或者特定文件中规定的对照溶液而得到,此文件中对相关参数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其它操作条件,以下情况可做相应调整:●标准品(包括参考物质)对适应性测试中的所有化合物均适用●在系统适应性测试中为改进色谱系统性能而作适当调整对色谱系统的调整不能弥补柱子和系统本身的缺陷。
为满足系统适应性要求而对分析方法调整时,除非另有规定,以下每个变量的最大值都应考虑;这些调整需要附加有效数据。
为验证新方法的系统适应性,需要对改变条件后的分析方法重新评价。
多处改动会对系统性能产生积累效果,在分析之前能仔细考虑。
在梯度洗脱中不推荐改变流动性组成,如果必须改变,则只对溶剂体积或滞后体积改变。
流动相pH(HPLC):在配备流动相时,水相缓冲液的pH波动范围在正负0.2个单位缓冲液盐浓度(HPLC):在满足pH值条件下,缓冲液中盐的浓度波动范围在±10%。
流动相的组成(HPLC):以下调整限度适用于流动相中的小组分(比例小于等于50%)。
这些组分的量可在正负30%范围内调整。
但是不能超过总流动相的10%。
下面是两相体系和三相体系组分的调整范围。
两相体系:溶剂比为50:50时,50的30%是15%,超过了10%的限度,因此流动相比例只能在40:60到60:40范围内调整。
容积比为2:98时,2的30%时0.6%,因此改变范围在1.4:98.6到2.6:97.4三相体系:溶剂比为60:35:5时,第二组分35的30%时10.5%,超过10%的限度,只能在25%到45%的范围内改变。
第三组分5的30%是1.5%。
加上组分一共同构成洗脱体系。
因此三相体系的比例变化范围是50:45:5到70:25:5或者58.5:35:6.5到61.5:35:3.5。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的波长:操作过程中不允许波长有误差,厂家或者其它机构对检测器波长的校正误差不超过3nm。
固定相:柱长:可变范围为原柱长的±70%柱内径(HPLC):如果线速度恒定可做适当调节,见流速项(HPLC)下.柱内径(GC):调整范围为原柱内径的±50%薄膜厚度(毛细管GC):调整范围为-50%到100%粒径(HPLC):填料颗粒尺寸可以减小50%,但是不能增大。
粒径(GC):在满足色谱系统适应性要求的情况下,粒径由大换小或者由小换大都可以,调料的粒径比率由最大颗粒的直径除以最小颗粒的直径而来。
流速(GC):流速可调范围在±50%流速(HPLC);柱子尺寸改变时,流速可由下式计算:F2=F1l2d22/l1d12F1是文件中规定的流速,单位是mL/min,F2是调整后的流速;l1是文件中规定的柱长,l2是使用柱长;d1为文件中规定的柱内径,d2为使用柱内径。
流速可变范围是±50%。
进样体积(HPLC):只要满足精密度和检测限,进样体积可以适当减少,但不能增加。
进样体积和分流体积(GC):检测器和重现性较好时可做适当调整。
柱温(HPLC):柱温波动范围在±10º进样口温度(GC):可调范围±10º程序升温(GC):温度可做适当改变,需要保持一定温度或者改变到另一温度值时,温度变化做大容许范围是±20º。
除非另有规定,系统适应性参数由待测物峰的数据计算、样品的Rr,RF,tR实测值应与对照品的实测值一致,文件中给的相对保留时间值是为了方便峰的指认,对于相对保留时间没有评判标准。
适应性测试时为了确保最终操作结果的有效性。
实验过程中为确保系统适应性,进样前应做适当的准备工作。
配置待测溶液时,溶液中包括一定量的待测物和一些其它物质(如药品辅料或者杂质)。
当色谱系统有显著变化时,或者要用特殊试剂,则要重新做系统适应性实验,否则不能进行样品分析。
欧洲药典2.2.46色谱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是一种多级分离方法,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多次分配,达到动态平衡。
固定相一般是附在硅胶或者其它固体载体上的固体或液体,可填充在层析柱上或铺在薄层版/薄膜上,流动相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超临界流体。
分离原理包括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分子排阻色谱等,也可根据样品分子的大小、空间体积、质量等物理化学性质来分离。
本章介绍了系统适应性测试涉及的参数定义及计算方法,分析方法和仪器介绍等已分别在以下章节做了介绍:●纸色谱2.2.26●薄层色谱2.2.27●气相色谱2.2.28●液相色谱2.2.29●排阻色谱2.2.30●超临界流体色谱2.2.45定义下面分别介绍系统适应性和验收标准的相关参数定义。
有些仪器的软件系统包含了一些特定参数的计算方法(例如性噪比、分离度)。
操作人员有责任确认该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欧洲药典要求,如果有差别,应对该方法做适当调整以符合药典规定。
色谱图反应检测器的响应信号、洗脱剂浓度或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等。
理想的色谱图是在平稳的基线上各色谱峰彼此分离,呈高斯分布。
色谱峰色谱柱中洗脱的单个组分或者未分离的多个组分在检测器上的响应信号,是色谱图的一部分。
一般用峰面积、峰高h和半高峰宽w h、峰高h和峰宽w i等参数来描述色谱峰。
高斯峰有如下关系(图2.2.46-1):w h = 1.18w i保留时间t R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时间保留体积V R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的流动相体积,可用保留时间乘以流速F。
V R = t R ×F死时间t 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时间死体积V 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流动相体积。
V M = t M ×F排阻色谱中用V o表示(见下面)。
保留因子k有时用容量因子k’或者分配比D m表示,计算公式如下:K = = k cK c表示分配常数,也叫平衡分配系数V s表示固定相体积V M表示流动相体积在色谱系统中某组分的保留因子也可按下式计算:K =流动相总时间t t,当组分粒径小于固定相胶体孔径的最小尺寸时,该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时间(图2.2.46-2)流动相总体积V t,当组分粒径小于固定相胶体孔径的最小尺寸时,该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流动相体积,可按下式计算V t = t t×F滞留时间t0:当组分粒径大于固定相胶体孔径的最大尺寸时,该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时间滞留体积V0:当组分粒径大于固定相胶体孔径的最大尺寸时,该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所需体积,可按下式计算V0 = t0×F分配常数k0:表示排阻色谱中某一组分的洗脱能力,也叫分配系数,可用下式计算:K0 =滞留因子R F :在平面色谱中也叫保留因子R f,表示组分在板上的点到原点之间的距离与溶剂前沿到原点的距离的比值(图2.2.46-3)。
R f=B是分析物的移动距离A是溶剂前沿的移动距离塔板数N:可反映柱效,又叫理论塔板数,计算公式如下:N = 5.54()2t R是组分的保留时间,w h是该物质的半高峰宽色谱柱类型、柱温、流动相以及化合物类型都会影响理论塔板数的值滞后体积D:也叫梯度延迟体积,指从流动相混合点至柱头的系统体积,可用以下方法计算:色谱柱:用适当的毛细管(如1 m×0.12 mm)代替流动相:A相是水,B相是0.1%(V/V)的丙酮水流速F :能达到足够的反压为准(如2ml/min)时间min A相体积百分比B相体积百分比0-20 100→0 0→10020-30 0 100 检测器:检测波长265 nm 记录吸光度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时间t0.5(图2.2.45-4)D = t D×Ft D = t0.5-t G,t G预设为20 minF为流速,单位为ml/min对称因子A色谱峰的对称因子(图2.2.46-5)按下式计算A s =W0.05表示在二十分之一峰高处峰宽d表示二十分之一峰高处到峰顶点投射到水平线之间的距离A s值为1表示峰绝对对称,大于1则为拖尾峰,小于1则为前置峰分离度R s两组分之间的分离度(2.2.46-1)计算公式如下R s =t R2 > t R1t R1和t R2是色谱峰的保留时间w h1和w h2是半高峰宽在定量平面色谱中,用移动距离代替保留时间来计算两组分之间的分离度,计算公式如下:R s =R F1和R F2是色谱峰的阻滞因子w h1和w h2是半高峰宽a是溶剂前沿到基线的距离峰谷比(p/v)做有关物质的系统适应性测试时,如果两峰之间的基线分离效果不好,可以用峰谷比作为评价依据(图2.2.46-6)。
p/v = p/vH p表示基线以上最小峰的最高点到基线的距离H v表示基线以上最小峰和主峰之间的最低点到基线的距离相对保留因子r相对保留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r =t Ri表示待测峰的保留时间t Rst表示参照峰的保留时间t M表示滞留时间未调整相对保留因子r G计算公式如下:r G =除非另有规定,相对保留因子和未调整的相对保留因子的值基本一致在平面色谱中,用滞留因子R Fst和R Fi代替保留时间t Rst和t Ri信噪比(S/N)小的噪音峰会影响定量分析的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