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三中12月地理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区域的划分方法)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实地考察
(区域定位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读下图,回答第4~7题。
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
4.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5.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6.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7.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第8~9题。
8.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9.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次生盐碱化C.沙尘暴D.酸雨
(能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10~11题。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2010·无锡调研)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16.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土地荒漠化
B.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
D.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区域农业条件差异比较)
17.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18.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地势平坦
19.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0.关于长三角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湖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该地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该地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乙 甲 读下图,完成21~22题。
2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 .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2.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
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23题。
2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 .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 .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 .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二、综合题
(区域农业条件差异比较)
24.下图为“我国甲、乙两个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甲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
是 ,(1分)主
要粮食作物是
(1分)。
(2)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
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
条件有
、
(2分)。
(3)甲、乙两区域的环境问题有明显的差异,甲区域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
(1分)、 (1分)等生态问题,乙区域表现为大气污染、 (1分)等污染问题。
(4)针对乙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整治措施?(5分)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工业集聚的影响、工业转移的影响)
25.图17为广东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18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1分)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2分)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
(4分)(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_________ 。
(3分)(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力影响是________。
(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玉米也疯狂。
以美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拉动了世界玉米的价格飙升。
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
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 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
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达到1.187 5亿吨。
材料二图甲、乙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指示玉米带)。
材料三下图是玉米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1)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指出影响玉米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
(3分)
(2)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
(3分)
27.我国A 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 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 区域 ;B 区域 。
(6分)
(2)A 区域和B 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
从A 区域流向B 区域的主要是(填 选项代码) 。
(1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3分)
28.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 之间。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共15分)
资料一:见图15。
资料二:见图16。
资料三:见图17。
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 (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 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等。
(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2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