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 地下结构的计算理论(1)
2 地下结构的计算理论(1)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4)收敛-限制模型
曲线①为地层收敛线,曲线②为支 护特征线。两条曲线的交点的纵坐标 (Pe)即为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最终地 层压力,横坐标(ue)则为衬砌变形的 最终位移。
因洞室开挖后一般需隔开一段时间 后才施筑衬砌,图中以u0值表示洞周 地层在衬砌修筑前已经发生的初始自 由变形值。
映了地基梁与地基的相对刚度,对地基梁的受力特性 和变形有重要影响,通常把 称为特征系数, l 称为换算长度。 上面推导得弹性地基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式是一个四阶 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它的一般解由齐次解和 特解组成。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2 按温克尔假定计算弹性地基梁的基本方程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从各国的地下结构设计实践看,目前在设计隧道的结构体系 时,主要采用两类计算模型: 第一类模型是以支护结构作为承载主体,围岩作为荷载主要 来源,同时考虑其对支护结构的变形约束作用。该模型属于传 统的结构力学模型,计算方法有: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 法和弹性地基梁法。又称为荷载-结构模型。 第二类模型则相反,是以围岩为承载主体,支护结构则约束 和限制围岩向隧道内变形。该模型属于现代岩体力学模型,又 称为地层-结构模型。大部分问题必须依赖数值解法。
2.1 概述
2.1.1 计算理论的发展
4)数值模拟阶段 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得到任意形状地下结构的解析解是非 常困难的。 随着数值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下结构的数值 分析方法已成为常见的分析手段。
有 限 单 元 法 (Ansys) 、 有 限 差 分 法 (Flac) 、 离 散 元 法 (3DEC,UDEC)、颗粒流法(PFC)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1 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模型 在弹性地基梁的计算理论中关键问题是如何确 定地基反力与地基沉降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 选取弹性地基的计算模型。 常用的计算模型有两种:温克尔假定的局部弹性 地基模型,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模型。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1 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模型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a)荷载-结构模型
(b)地层-结构模型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定义:
弹性地基梁,是指放置在一定弹性性质的地基上的 梁,各点与地基紧密相贴的梁,如铁路枕木、钢筋混 凝±条形基础梁等。
作用:通过这种梁,将作用在它上面的荷载,分布 到较大面积的地基上,既使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基能承 受较大的荷载,又能使梁的变形减小,提高刚度、降 低内力。
经验类比模型则是完全依靠经验设计地下结构的设 计模型。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2)荷载-结构模型 荷载-结构模型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衬砌内力,并据此 进行构件截面设计。 认为地层对结构的作用只是产生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 衬砌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内力和变形,由此建立的计算 方法称为荷载结构法。 其中衬砌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是开挖洞室后由松动岩 土的自重产生的地层压力。这一方法与设计地面结构时 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区别是计算衬砌内力时需考虑周 围地层介质对结构变形的约束作用。
优点:一方面反映了地基的连续整体性,另一方面
从几何、物理上对地基进行了简化,因而可以把弹性 力学中有关半无限弹性体的结论作为计算的基础。 缺点:弹性假设没有反映土壤的非弹性性质,均质 假设没有反映土壤的不均性,半无限体的假设没有反 映地基的分层特点等。此外,这个模型在数学处理上 也比较复杂,因而在应用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1)局部弹性地基模型 1867年前后,温克尔(E.Winkler)对地基提出如下 假设:地基表面任一点的沉降与该点单位面积上 所受的压力成正比,即 y=p/K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1 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模型
1)局部弹性地基模型 原理:这个假设实际上是把地基模拟为刚性支座上 一系列独立的弹簧。当地基表面上某一点受压力P时, 由于弹簧是彼此独立的,故只在该点局部产生沉陷y, 而在其他地方不产生任何沉陷。因此,这种地基模型 称作局部弹性地基模型。 优点:可以考虑梁本身的实际弹性变形,消除了反 力直线分布假设中的缺点。 缺点:没有反映地基的变形连续性,不能反映地基 梁的实际情况。
层的稳定性和进行构件截面设计。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4)收敛-限制模型 收敛-限制模型的计算理论也是 地层-结构法,其设计方法则常称 为收敛-限制法,或称特征曲线法。 图2-1为收敛限制法原理的示意图。 图中纵坐标表示结构承受的地层 压力,横坐标表示洞周的径向位 移,其值一般都以拱顶为准测读 计算。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根据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的实践,我国采用的
设计方法可分属以下4种设计模型:
经验类比模型
荷载-结构模型
地层-结构模型 收敛-限制模型
2.1 概述
2.1.2 地下结构的计算模型
(1)经验类比模型
由于地下结构的设计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内 力分析即使采用了比较严密的理论,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也常仍需借助经验类比予以判断和完善,因此,经验设 计法往往占据一定的位置。
压力线理论认为:地下结构是由一些刚性块组成的拱形结构,所 受的主动荷载是地层压力,当地下结构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它是由 绝对刚体组成的三铰拱静定体系,铰的位置分别假设在墙底和拱顶, 内力按静力学原理计算。
实质: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指上覆岩层的重力,没有考虑 围岩的自承能力。偏于保守。
2.1 概述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地下建筑结构的计算,与弹性地基梁理论有密切关
系。
地下建筑结构弹性地基梁可以是平放的,也可以是
竖放的,地基介质可以是岩石、粘土等固体材料,也 可以是水、油之类的液体介质。
弹性地基梁是超静定梁,其计算有专门的一套计算
理论。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弹性地基梁与普通梁的区别:
d 2M ky q( x ) 2 dx
d y EI 4 ky q( x) dx
此即为弹性地基梁的挠 曲微分方程式
4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2 按温克尔假定计算弹性地基梁的基本方程
d4y EI 4 ky q( x) dx
4
K 4EI
是与梁和地基的弹性性质相关的一个综合参数,反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2 按温克尔假定计算弹性地基梁的基本方程
基本假设:
除局部弹性地基模型假设外,还需作假设:
(1)地基梁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过程中,梁底面与地基 表面始终紧密相贴,即地基的沉陷或隆起与梁的挠度处处相等; (2)由于梁与地基间的摩擦力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可以略去 不计,因而,地基反力处处与接触面相垂直; (3)地基梁的高跨比较小,符合平截面假设,因而可直接应用 材料力学中有关梁的变形及内力计算结论。
地下结构工程
第2章 地下结构的计算理论 主讲教师 : 白 哲
本章内容
2.1 概述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3 地层-结构计算理论 2.4 地层与结构的共同作用和数值模拟
2.1 概述
2.1.1 计算理论的发展
地下结构的力学模型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1) 与实际工作状态一致,能反映围岩的实际状态以及与支 护结构的接触状态; (2) 荷载假定应与修建洞室过程中荷载发生的情况一致; (3) 算出的应力状态要与经过长时间使用的结构所发生的应 力变化和破坏现象一致;
2.2.2 按温克尔假定计算弹性地基梁的基本方程
如果梁的挠度已知,则梁任意截 面的转角Q,弯矩M,剪力Q可按材 料力学中的公式来计算,即:
dy dx dM d3y EI 3 Q dx dx 2 M EI d EI d y dx dx 2
1)弹性地基梁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d4y 4 4 y q (x) 4 d (x) K
注意:这几个阶段的划分不是以某一个严格的时间节点为 先后界限的,时间有交叉。
2.1 概述
2.1.1 计算理论的发展
1)刚性结构阶段 19世纪初的地下建筑物大都是以砖石材料砌筑的拱形圬工结构, 这些建筑材料的抗拉强度低,结构物中存在接触缝,容易产生断裂。
为了稳定,地下结构截面尺寸很大,结构受力后产生的弹性变形 很小,计算理论是将地下结构视为刚性结构的压力线理论。
普通梁只在有限个支座处与基础相连,是有限个未 知力 ,弹性地基梁具有无穷多个支点和无穷多个未知 反力。 超静定次数是无限还是有限,这是它们的一个主要 区别。 普通梁的支座通常看作刚性支座,即可以略去地基 的变形,只考虑梁的变形,弹性地基梁则必须同时考 虑地基的变形。 地基的变形是考虑还是略去,这是它们的另一个主 要区别。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2 按温克尔假定计算弹性地基梁的基本方程
考察 微段的平衡有:
化简得:
Y 0
M 0
dQ ky q(x) dx
省略二阶微量化简得: dM Q dx
d 2M 合并二式得: ky q( x ) 2 dx
弹性地基梁的微元分析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1 概述
2.1.1 计算理论的发展
5) 可靠度分析阶段
地下工程所处环境复杂,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产生了以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地下工程可靠度 分析理论。 该理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仍处于发展之中,应用 可靠性理论和推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是当今国内外地下工 程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概述
2.2 弹性地基梁理论
2.2.1 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模型
2)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模型
原理:把地基看作一个
均质、连续、弹性的半无 限体。(所谓半无限体是 指占据整个空间下半部的 物体,即上表面是一个平 面,并向四周和向下方无 限延伸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