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论文:浅析个人整体形象设计

管理论文:浅析个人整体形象设计

浅析政府不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原因摘要:良好的形象是美丽生活的代言人,是走向人生更高阶梯的扶手,是进入成功神圣殿堂的敲门砖。

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既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别人。

个人形象是个人面向社会全方位表达自我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印象。

个人形象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重视美感经验。

设计除了捕捉美感,更注重设计实用与美感的相互关系。

明确形象设计的实质概念、了解审美对设计的影响以及对于自我形象的认识等对个人的整体形象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个人形象;形象概论;设计要素;个人审美一、形象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形象设计起源于四万年前,有人类的文明就产生了形象设计。

远古人类劳动的工具制作就是一种形象设计,人类进入到信仰时代,“图腾”的产生是另一种形象设计。

形象设计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随人类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发展。

人类进入商品社会,竞争除了导致商品的外在形象的变化外,也导致了对人的形象由内到外的塑造,于是形象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现代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的个人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出现过不少从事形象设计的工作人员,但他们一般是由美容、美发、化妆、服装(饰品)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从擅长一门到开始注重整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自身的形象包装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穿衣打扮,而是有了更高层面的审美追求,对形象设计的需求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将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因此,形象设计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形象设计的概念要理解形象设计我们必须先从这两个词语入手。

“设计”一词是形象设计的核心词。

设计是一种现代物质文明与艺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现代工业、商业、公共事业、人、环境等造型计划。

而“形象”这个词在《辞海》中有两个解释:一是形状相貌;二是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

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都是文艺作品的描写对象,其次也包括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和景物。

根据如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形象设计的概念。

形象设计除包含服装、服饰、发型、化妆几项具体内容外,还含有精神、文化等多种因素。

形象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构思与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的过程。

三、“审美”对个人形象设计的影响审美标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即使是同一时代,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等的差异,也会使人们对审美标准有很大的差别。

这也对以人为本的个人形象设计的审美取向造成了影响。

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每个民族的社会结构、意识结构和文化结构同样呈着多元化发展,这种格局又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美的取向。

因此个人形象设计要适应时代审美标准的需要。

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是多元的、繁复的,同一时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必然会引发出多元的审美观,同地域对美的看法总会表现出多样的民间风情和地域色彩,这些充分的表明审美取向的多元化特点。

另外在形象设计中要追求美的和谐统一相对也没有那么简单。

个人形象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设计的核心,因此与人相关的一切也成为设计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在形象设计中往往表现出得很宽泛,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符合人物个性的美学特质。

从整体来把握人物的个体是必要的。

在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行我素的设计可以成为一种风格,但不是个人形象设计的目的,只有在适合自己、适应社会大众审美观及环境特点基础上创造出个人的个人形象,才能做到美的和谐三者真的统一。

四、个人整体形象设计根据西方学者总结得出了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决定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中55%体现在外表、穿着、打扮,38%的肢体语言及语气,而谈话内容只占到7%。

第一印象又被称为“首因效应”,可见注重第一印象,注重我们的外表形象对于我们整体的事业和生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

它就像一种介质存在于人的主体和客观的环境之间。

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自己,而周围的人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你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这种形象不仅包括人的外貌与打扮,而且包括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能够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内容。

形象设计更应该是身心的完美设计,要符合区域文化、区域审美、环境审美、群体审美、个体审美,形象设计更应该是一个战略,而不只是局限在技术,形象设计师需要学习的也不只是搭配、色彩,更需要学习造型元素、造型元素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灵性思维、艺术修养等。

个人的整体形象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

五、设计要素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要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方面。

其中外在因素包括: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饰品配件要素等。

内在因素则为:个性要素、心理要素以及文化修养要素。

(一)体型要素体型要素是形象设计诸多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之一。

良好的形体条件可以给自己在形象设计中更多的空间来展示其形体美。

当然形体条件的绝大因素是来自于先天的遗传,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后天的塑造。

先天的体型障碍是可以通过后天形体塑造来完成的,例如长期坚持健体护身、调节合理的饮食习惯与作息习惯、性情宽容豁达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都将有利于改善和保持优良的形体姿态。

体型因素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设计要素,只有将其它诸要素都达到统一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完美的形象。

(二)发型要素随着科学的发展,美发工具的更新,各种染发剂、定型液、发胶层出不穷,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发型式样提供了年龄、职业、头型和个性的各方面需求。

发型样式和风格的改变同样在设计要素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极大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及精神面貌。

(三)化妆要素化妆的重要性也许上了年纪的人对此的感触会更深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胶原蛋白会随之流失更快,如不加以保养和美化,皮肤的老化现象即会明显浮现在面部。

此时,化妆作为传统、简便的美容手段就会普遍盛行起来。

这不仅局限于中年女性,如今化妆的低龄化趋势正在显现,甚至有爱美之心的男性也在渐渐尝试对于面部的保养及美容化妆,可见化妆对展示自我的重要性。

淡妆高雅、不刻意,彩妆艳丽、浓重。

施以不同的妆形,与服饰、发式的和谐统一,将更好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信与个人魅力。

(四)服装款式要素服装造型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占据着很大的视觉空间,因此,也是形象设计中的重头戏。

服装的选择要看款式、比例、颜色、材质,还要充分考虑视觉、触觉与人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反映。

服装能体现年龄、职业、性格、时代、民族等特征,同时也能充分展示这些特征。

在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中,除了能够熟练掌握美发美容工艺外,还要了解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原理,及服装的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等相关知识。

当今社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不仅是干净整洁,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审美因素。

服装在造型上有A字型、V字型、直线型、曲线型等;在比例上有下紧上松或下松上紧;在类型上有传统的含蓄典雅型、现代的外露奔放型等等。

这些在形象设计中应运用得当、设计合理,服装穿在身上才将会使体型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饰品配件要素饰品配件的种类繁多,如颈饰、头饰、手饰、胸饰、帽子、鞋子、包袋等都是人们在穿着服装时最为常用的。

由于每一类配饰品所选择的材质和色泽都有所不同,因此设计出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态,也正是因为于此才能恰到好处的点缀服饰和人物的整体造型。

它可以使暗淡变得亮丽,使平淡增添韵味。

但如何选择饰品配件佩戴在服装上却是需要考究的,这也是能够凸显出人的穿着品位和艺术修养的最好体现。

(六)个性要素在进行全方位整体形象设计时,要考虑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即个性要素。

如一颦一笑、一站一坐、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流露出人的性格特点。

一味的追求穿着上的时髦、佩戴上的华贵,而忽略人本身的气质、性情等个性条件是绝对不可取的。

只有当“形”与“神”达到和谐时,才能创造一个自然得体的新形象。

(七)心理要素人的个性有着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塑造,而心理要素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完善。

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充分的自信,再配以合适服饰效果,不但可以融洽人际关系间的交流,也是让自己迈向成功的又一跨越。

(八)文化修养要素良好的外在形象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修养基础之上的,而人的个性及心理素质则要靠丰富的文化修养来调节。

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在社交中,举止、谈吐与外在形象是同等重要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使自身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而使其完善。

在形象设计中,如果将体型要素、服饰要素比为硬件的话,那么文化修养及心理素质必定是软件。

硬件可以借助形象设计来加以塑造和改善,而软件的这些要素则要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修炼,也只有将“硬件”和“软件”合二为一得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够将形象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总结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艺术,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身处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祈盼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

人们急于想提高自我形象设计的能力,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往往是投入较大而收效甚微,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在这里大家都忽略了形象设计的艺术要素,即掌握形象设计的艺术原理,并且在人们不断接受新概念的引导与新事物的更新时,也要接受设计表现出需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要求形象设计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研究其技巧,而更多的是需要系统的设计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不同的设计创作。

只有这样才会找到真正开启形象设计大门的钥匙,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也将向生活化、实用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空间发展。

(弘利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