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哲学特点略说(陈明)————————————————————————————————作者:————————————————————————————————日期:儒家政治哲学特点略说――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为参照梁启超称,“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
”1陈寅恪进一步补充说,“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2这个影响华夏民族最深最巨的儒家政治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本文即拟通过从其与西方政治哲学之奠基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参照对此稍作探讨。
背景:城邦与宗邦有怎样的政治问题,就有怎样的政治学。
事实上,汉语“政治哲学”或“政治学”并非英文political philosophy或political science的简单对应概念。
作为political philosophy即所谓政治哲学词根的“polis”是“城邦”(civil stste),它与作为儒家政治哲学发生语境的宗邦(kindreddom)迥然不同。
汉语“政治”一词是“政”与“治”的组合,从《尚书·洪范》记载的“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看,“政”是指物质生活保障、祖先祭祀、道德教化、对外交往和战争组织等公共事务;“治”则是指治理,即“使……获得条理、秩序”之意。
这似乎跟我们经验中理解的所谓政治十分近似。
但是,从比较和发生学的意义上将其与关于“城邦事务”的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对举时,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明显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先看城邦。
西方经验中历史的发展被描述为由部落、家族到国家的演变过程。
亚氏《政治学》即以“家庭-村坊-城邦”的演进模式为基础。
3虽然库朗热对希腊罗马源自久远的宗教信仰十分看重,但仍然不能不承认,“在城邦与氏族制度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在经历“五次革命”后已经与其“完全相反”。
与此相应,武力和血缘亦均被排除在组织原则之外。
4亚氏正是清楚意识到这点而与柏拉图分道扬镳,认为“柏拉图未能区别家长权力和政治权力是严重错误之一”。
与柏拉图的《政治家》断言“国家不过是扩大了的家庭”不同,5他指出:“城邦确实为‘一’(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之)整体,不同于民族或军事联盟的成为同类事物的一积聚。
”6所以,“建立”二字在《政治学》的开篇出现值得给予特别重视,7因为正是这个事件本身,才引发出对于“善”、“公平”等制度问题的思考。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汤因比:《历史研究》第1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5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第11~1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具体说,是一些“行业和职能相异的分子(凭共同目的)组成”的“政治团体”7“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制度根本上讲是一种关于责、权、利之规定的角色的系统。
而责、权、利的界定,必定表现为一个博弈以及论证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反向设问来梳理其间包含的种种信息:什么情况下建构的原则会成为讨论的议题?对它的选择成为可能和必要;什么情况下对它的选择成为可能和必要?建构者以个体为单位为各自利益目标的实现而寻求合作;什么情况下可以以个体为单位为各自利益目标的实现而寻求合作?个体“自由”、“平等”并且手中的“筹码”大致相当――狼与羊的关系自然与此完全不同。
8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希腊城邦就是如此:“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9所谓公民(polites,同样源于polis),是以出身和财产为本质或标准的。
因此,城邦需要“契约(宪法)”。
10可以说,作为“政治家的学术”的political science,乃是对“求城邦之善德和善业”的“特定指称”。
例如亚氏就将“君主的或家主的学术”排除在这一概念之外。
1112梅因在这一基础上,给“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形式赋予了价值上的绝对性和历史上的普遍性。
13实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希腊的这种发展更适合用“特殊”而不是“典范”一词来加以描述。
14当然,“政治家的学术”和“家长权力”、“政治权力”诸概念对我们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和特征可以提供帮助。
再说“宗邦”。
如果说城邦主要意味着一个基于契约而组织起来的集合体(group,城邦为公民集团),那么,宗邦主要意味着一个依托固有血缘组织关系成形的共同体(community)。
论者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内涵的,是一种家族城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宗族构成的。
作为国家的象征,一曰宗庙,二曰社稷。
国人即邦人,不仅仅是居于国中之人,而且是属于邦族之人。
”15从周王朝军事胜利后实施的分封制可以清楚看出,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不仅没有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趋于消解,反而被放大强化,成为政权组织的主干。
16“左宗庙,右社稷”的都城建筑格局表明当时社会的血缘性和地域性、政治制度的家族性和公共性长期并存。
17根据考古学家苏秉琦“古国-方国-帝国”18和文化人类学家塞维斯“游团-部落-酋邦-国家”19的有关论述,我们不妨将亚氏“家庭-村坊-城邦”的演进坐标尝试修改或放大为“酋邦-宗邦-帝国”(某种意义上说,帝国化是古代社会的宿命;西方希腊城邦时代之后是罗马帝国,东方春秋战国之后是秦汉帝国)。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儒家政治哲学发生在8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形成共和政体,即所谓“波里德亚”(polity)。
显然,这是一种博弈的结果。
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海滨城邦多实行民主制,以雅典为代表;交通不便、自然经济主导的山地地区(Diacria)多实行寡头制,以斯巴达为代表。
9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10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该书多次提到这点,如109页“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118页“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
10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3页注引《尼可马可伦理学》。
11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索引,第4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2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第1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梅因:《古代法》第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4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见氏著:《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15田昌五:《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概说》,载《华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第1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7试比较二者城市规划:希腊营建城邦的原则是,“首重居民健康……次及防御……又次而考虑政治活动便利”(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4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中国营建宗邦的原则则是“……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礼记·曲礼》),“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周礼·春官》)――宗庙祭祀祖先,社稷则是疆域的象征。
建于明朝的北京天安门,至今仍维持着这样一种格局。
18苏秉琦:《中国文明新探索》,北京:三联书店,1999。
19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见氏著:《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与“城邦”颇为不同的“宗邦”阶段上或语境中。
在亚氏笔下,常常与城邦对举而“异乎城邦”之“埃斯诺”,20实际应该就是类似于宗邦的社会及其组织形态。
按照史书的记载,宗邦的制度是由周公设计并付诸实施的。
它首先确立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立天子为大宗。
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为与天子为叔伯、兄弟关系,立为小宗。
后来,这一根据血缘关系设计的社会组织和治理结构的“宗法制”,随着周王朝在军事上的胜利推向全国。
21并且,每个有一定身份的家族都是按此结构克隆分蘖。
这样一种制度,“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22“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23这样一个“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政治”和“政制”模式,被整合进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之中。
某种意义上,儒家政治哲学的发展和意义,就是体现为对这一叙事的理论阐释、现实落实的努力,并因此获得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要而言之,如果说作为一种新成员的集合的城邦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面对的问题则是,在角色发生异动的时候(所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以及“八佾舞于庭”之类的礼崩乐坏)如何使固有的宗法组织结构及其价值原则不至倾覆,从而使社会运转维持某种正常?文本:《政治学》与《尚书》、《大学》下面我们分别从权力来源、执政者、政治目标和依据等角度,从《政治学》、《大学》、《尚书》选取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具体的对照分析。
公众意志为政治组织的根本,各种政体都凭公意而得创建并维持。
共和政体以多数人为统治者。
政治团体在于实现善业,即为全邦人民图谋“优良的生活”。
平民政体以自由为宗旨。
天赋自由为人们要求政治权利的基础。
正义为社会性和政治性品德。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正义被认定为分配政治职司的平等。
正义依公平原则,把等量事物分配给相等的人们。
每一公民尽多少义务就取得多少权利;德(virtue)无通义,由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决定;跟神性无关。
城邦都有议事、行政、审判三机能。
法律是促成全邦人民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城邦应尊重法律为至上权威。
以上摘自《政治学》。
2420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3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1虽然王国维认为嫡长制始于周公学界尚有议论,但嫡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至周公而完备却是无可置疑的。
2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
23《易传·序卦》。
24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482、7、452、483、503、9、136、443、40、502、448、138、4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以上摘自《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