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刚刚恢复职务的二代核心在北京会见了来中国访问的日本新日铁公司董事长稻山嘉宽时提出向新日铁购买技术和设备来建造一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个企业也就是后来的宝钢.但是出口技术和先进设备不是企业能做主的,没有日本政府的同意,是不可能向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技术的,这是巴统组织规定的,而日本是巴统成员国.就象后来东芝事件一样.即使你有钱不允许卖给你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更何况当时的中国外汇严重短缺.用什么条件和日本政府交换呢?
适值伊朗革命运动,从1977年开始伊朗各地爆发游行和冲突,由于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国内局势动荡所以减少了石油生产,从而推动了油价的上涨,,随后两伊战争关系紧张,至1980年,油价一度上涨到34美圆/桶,这个价格换算到今天的美圆,是多少?至少147美圆/桶的价格被金融界公认的没有超过1980年的34美圆/桶,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石油危机,70年代末期石油的宝贵远远比2007年更严重,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疯狂地去寻找石油,尤其是严重贫油的日本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而当时在大庆不断勘探出新油田的中国炙手可热.
石油成了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谈判的筹码.
经过谈判,中国和日本达成能源换技术的协议,由于日本需求的能源主要是石油,这个协定在民间也叫石油换技术.中国和日本都临时成立了中日(日中)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本文后附协定),而代表日本政府和中国签署协议的这个日中长期贸易委员会的委员长就是当时新日铁公司的董事长稻山嘉宽,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这个协定完全就是为了获得新日铁的技术和设备而签定的.
1978年2月,中日双方签署协议,由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设备来交换(具体内容见协议).总出口交易额,双方都是100亿美圆.1978 年12 月22 日,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新日钢铁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关于订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书。
第二天,即23日,宝钢破土动工。
其实关于建设宝钢从第一天就有激烈批评,大批高级经济干部反对建设宝钢,认为以当时的国力建设这么大的项目根本就力不从心,但是在大庆不断勘探出的新油田和国际原油价格的爆涨鼓舞了支持建设宝钢那一派人的信心,反对声被淹没.
宝钢从1977年开始立项,1978年开工建设,到1985年宝钢一期完工投产,一期工程共投资128亿元人民币,而当时中国的财政总收入也才几百亿而已,可以说是举国节衣缩食来支持宝钢,根据1977年到1984年12月,中国的官方人民币兑美圆外汇牌价是1:1.5,也就是说宝钢一期工程总投资合85亿美圆,换句话说<<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从1978年到1985年出口日本的石油煤炭总价值是100亿美圆,几乎就是仅仅换取一个宝钢,不仅是冶炼设备和技术,甚至基础建设用的工程机械都是从日本进口的.连港口和道路的建设都是完全由日本承包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被日本敲了竹杠,很多设备都是旧的,卖给中国却卖出了天价!
出口日本的石油全部来自大庆,经管道运输到大连后装船出口日本.所以中日能源换技术也可以说成是中日之间大庆石油换取宝钢设备的一个协定,因为中国出口日本的以石油为主,而用来交换的日本出口中国的绝大部分是建设宝钢用的设备和技术
宝钢一期85亿美圆的总投资除了很少的建筑工人工资部分以外基本上都送给了日本新日铁公司.可以把这些钱幻想成石油,那得装多少碗啊?
建成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那些设备宝钢用不了,由于日本技术设备是冶炼巴西富矿用的,而中国铁矿基本上都是贫矿.所以宝钢要想开工必须进口巴西矿石,还需要大量外汇,而当时出现两种情况彻底摧毁了中国的美梦.
第一,中国在经历了70年代以大庆为代表的石油大发现之后,石油勘探出现停滞,本来计划大庆在80年代能年产石油一亿吨(1吨相当于7.5桶),结果大庆的石油年生产只能停留在5000万吨,导致中国外汇收入紧缺.
第二,1980年末开始由于70年代末石油价格高涨而影响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出现滞涨,石油价格盛极而衰,当时的世界经济就象最近这两年一样坐了过山车,全球经济发展停滞而石油需求暴跌,此时的日本已经不再象1978年那样急需要石油而有求于中国了,而由于价格下跌产量又无法增长,当时严重依赖资源出口来换取外汇的中国出现外汇严重短缺局面,超过35岁的人都会对整个80年代中国外汇的奇缺而记忆尤新.恰恰是因为不得不进口矿石来保证宝钢生产而加剧了外汇短缺.当时深圳为了保证自身出口创的外汇不被宝钢占用而发行了外汇券。
80年代,中国自身有足够的铁矿石供应,却不得不用极其宝贵的外汇来购买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来维持宝钢不停产,那些外汇本来可以做很多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很多人说宝钢现在已经挣回了当年的投资,似乎没有亏,却不提当年为了有足够的外汇维持宝钢的生产,国内多少急需上的项目不得不下马,多少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得不停止,多少重要技术岗位需要出国进修的人不得不停止,这些损失是宝钢能偿还的吗?
更何况,哪个钢铁厂又没有收回投资呢?新中国几乎是白捡的鞍钢(解放前就已经是亚洲最大钢铁企业)在建国59周年时候已经为国家贡献了20个鞍钢,就是解放后从无到有投资建设起来的武钢的贡献也是宝钢远远比不了的.
此时,关于宝钢的争论批评派占了上风.由于力不从心,中国政府决定撕毁合同停止宝钢二期的建设,最后,中国对日本巨额赔偿后撕毁了合同,当然赔偿的外汇还是靠石油.整个宝钢项目是八十年代中国发展的负面典型,已经在中央决议中最为教训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除了宝钢一期建设和引进技术费用85亿美圆以外,还额外赔偿了日本很多钱,
今天看到上海人在那里竭力否认用石油从日本换取的宝钢的这个历史而胡扯什么宝钢是上海那些做马桶的铁作坊发展起来的,胡扯什么1978年进口日本设备的外汇是靠上海产的自行车羊毛衫和手表出口日本来换取的,突然让我觉得很悲哀,为那些在七八十年代奋战在一线却只有30块钱工资的石油工人和矿工不值,因为他们的贡献和付出被上海人抹杀了.
你们能幻想一下一下1978年的日本人穿着永久自行车戴着上海牌手表穿着上海产羊毛衫的景象吗?但是上海人说这是真实的。
你信吗?戈培儿说过“谎言连说三遍就成真理”。
这成了上海的信条吗?可是戈培儿自杀了,他的谎言还是谎言!
人要懂得感恩,人还要有良知.
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
--------------------------------------------------------------------------------
颁布日期:1978-02-16
执行日期:1978-02-16
中国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和日本日中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根据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和贸易协定的精神,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为发展两国间长期、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经友好协商,在各自取得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就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建设器材的长期贸易,作为中日两国间贸易的一部分,签订协议如下:
第一条本协议的有效期间为八年,自一九七八年起至一九八五年止。
在本协议有效期间内,双方各自的出口总金额为一百亿美元左右。
第二条在本协议第一年度(一九七八年)到第五年度(一九八二年),中国方面向日本方面出口的商品和数量如下:
年度数量单位原油炼焦煤动力煤
1978年万吨700 15-30 15-20
1979年万吨760 50 15-20
1980年万吨800 100 50-60
1981年万吨950 150 100-120
1982年万吨1500 200 150-170
双方同意,本协议第六年度(一九八三年)至第八年度(一九八五年),中国方面向日本方面出口的商品、数量,将于一九八一年内协商确定。
本协议的后三年,中国方面向日本方面出口的原油、煤炭的数量应在本协议第五年度数量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
本协议第一年度(一九七八年)到第五年度(一九八二年),日本方面向中国方面出口的技术、成套设备约七十亿至八十亿美元,建设器材约二十亿至三十亿美元。
双方同意,每年以签订合同的金额为确定的金额。
第三条双方同意原则上采取延期付款方式由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建设器材。
第四条本协议项下的交易由中国有关进出口总公司和日本方面当事人分别签订具体合同。
双方同意按照合理的国际价格和国际贸易惯例进行交易。
第五条为了执行本协议和扩大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双方同意在必要的科学技术方面,进行技术合作。
第六条为了掌握本协议项下交易的结汇进展情况,双方同意各自选定一家外汇银行担任必要的统计工作。
中国方面为中国银行,日本方面为东京银行,两行采取必要的统计措施,互相进行联系。
第七条本协议项下的交易合同、信用证、汇票和保函均用下列编号加以注明:第一年度为LT-1,第二年度为LT-2(以下类推)。
第八条为执行本协议,双方各自设立办事机构,办理和联系有关事务。
中国方面为中国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办事处,设在北京;日本方面为日本日中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事务局,设在东京。
第九条双方同意,为执行本协议和协商有关问题,双方代表每年轮流在北京、东京举行会谈。
第十条本协议非经双方同意,不得撤消。
根据本协议签订的合同非经双方合同当事人同意,不得撤消。
第十一条本协议的有效期自签字之日起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本协议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进行修改。
第十二条本协议于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六日在北京签订,共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每份都用中文和日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国中日长期贸易日本日中长期贸易
协议委员会主任协议委员会委员长
刘希文稻山嘉宽
(签字)(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