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平潭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镇”发展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自2006年提出创建省教育强镇目标以来,全镇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现将我镇创建省教育强镇的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平潭镇地处东江流域、西枝江畔,东接惠东县大岭镇,南邻惠阳区良井镇,西面和北面与惠城区紧密相连。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是惠阳北部的农业大镇。
全镇总面积96.8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3万人,外来人口2.6万人。
国道324线、莞惠、广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建有惠州机场,陆空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臵优越。
境内的西河潭古庙、谭公古庙、永宁庵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印证了平潭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农业、工业、仓储物流板块、城镇商住板块”四大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阳光村被确定为全国35个部省共建新农村示范点之一,华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等一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怡发工业园区,四大经济板块战略初具雏形。
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44亿元,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农业总产值3.83亿元,财政总收入2766.4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77元。
近年来,平潭镇先后获得“惠州市文明镇”、“惠州市依法治镇先进单位”、“惠阳区文明单位”、“惠阳区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我镇注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小学分教点3个,民办幼儿园2所。
中小学现有教职工261人,在校中小学生5154人,其中中学生1810人,小学生3021人,在园幼儿429人。
三年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7.3%,毕业率达100%;中小学生辍学率均为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7.5%。
各级各类学生家长受训率达97%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创建教育强镇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把教育放在基础性、全局性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强化政府办学的主体意识,确保了教育可持续发展。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解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目标,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镇党政一把手及分管教育的领导,坚持把每学期开学初走访学校作为一种制度,深入学校调研,广纳民意、集思广益,想师生所想、解学校所困。
同时,将教育工作作为镇、村及有关部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了全镇上下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
镇委、镇政府认为“教育领域无小事”,若发现教育问题就必须立即研究解决,哪怕困难大,也要设法解决。
如平潭中学改建校门和光辉小学扩建运动场,涉及村民及有关单位的用地,镇、村干部主动上门做好村民及有关单位思想工作,确保改建、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又如,平潭中学功能室和学生宿舍不足,镇政府决定筹资兴建一座占地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各种的硬件设备将一次性建设到位,预计明年5月建成。
2、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加大创强资金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
镇委、镇政府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优先安排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2006年至2008年,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对教育财政拨款年均增长23.5%。
其中,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依次为3163元、3706元、3819元,年增长率为10.1%;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依次2112元、2261元、2599元,年均增长率为11%;中学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518元、624元、629元,年均增长率为10.6%,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476元、540元、603元,年均增长率为12.56%,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今年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1760万元开展“创强”工作。
二是多方筹集教育资金。
通过争取区财政和教育部门支持、发动外出人士赞助及举行募捐活动等多种渠道筹集“创强”资金,确保创建省教育强镇目标的实现。
其中,惠州市常青春公司捐资250万元,兴建了鹊地常青春小学;区政协发动政协委员捐资200万元,筹建平潭中学综合楼;中国移动惠阳分公司为阳光小学捐赠了31台崭新的电脑。
三年来,平潭社会各界捐资办学金额高达980.9万元,全镇上下人人关心教育、支持创强的浓厚氛围日益浓厚。
3、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营造浓厚创强氛围为确保“创强”工作顺利开展,镇委、镇政府通过树立大型广告牌、张贴横幅标语,印发《倡议书》,召开专题座谈会,设臵手机彩铃,编印《创强简报》等方式,在全镇形成了全民参与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浓厚氛围,使创建省教育强镇活动家喻户晓。
(二)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近年来,我镇严格对照等级学校的标准要求,切实加强对学校的规范管理,使各中小学校建设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教书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1、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我镇按照“学校规模调大、办学条件调好、教师队伍调优、教育质量调高”的原则,结合实际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2004年至2007年间,我镇将原来23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21所、中学2所)合并成15所小学和1所中学。
其中,将原惠潭中学与现平潭中学合并,将大凼小学、插花小学和塘背园小学合并成大花园小学,并撤消了鹤地小学。
2009年8月,我镇又相继撤并了纪念小学、新湖小学、鹤湖小学、江南小学4间小学,并将新岗小学、田埔小学、川龙小学设为教学点。
目前,全镇所有学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校园,校园面积及硬件设施全部达到了规范化学校标准,为我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完善教学设施,创建规范化学校2007年,我镇投入680多万元进行农村学校C、D级危房改造,有效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校区无坟墓、无宗教场所、无过境高压线或高压变电房。
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使教学、体育、卫生设备设施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标准,各种学科功能场室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标准,图书藏书量、报刊订阅数及设备设施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标准,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目前,全镇有校园网9个,多媒体电教室26个,电脑室10个,科学实验室7个。
全镇各中小学校100%成为规范化学校。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容校貌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三年来,各中小学校的校容校貌得到极大改善。
一,校园绿化美化好。
各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广栽花草树木,建立小种植园,使校园绿草如茵、生机盎然。
据统计,全镇学校可绿化面积134098平方米,实际绿化面积11295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84.2%。
二,校园文化氛围浓。
各学校根据自身校园的实际,均设臵有各具特色的宣传栏,张贴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书画、名人名言警句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在全镇小学组织开展了“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空间”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舞台,增强了课室的文化气氛。
(三)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水平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标,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觉悟镇委、镇政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认真实施“师德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细致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进一步激发了全镇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两个学年度来,我镇获得省、市、区先进个人称号的有77人次。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一是培养过硬管理队伍。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推行中小学干部选拔、竞聘上岗制度的规定,通过竞争上岗活动,营造了“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能者上,庸者让”的氛围。
建立起全镇中小学校长(园长)的考核和培训制度,每年都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认真抓好校长的培训工作,所有学校的校长参加过区级以上的校长培训,其中有2人参加广东省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
二是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以平潭中学、中心小学为平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组织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通过实机操作,全镇45岁以下教师全部会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45岁以上教师基本会操作使用,确保了全镇小学四年级以上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75.7%的学科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35.3%以上。
重视名师培养工作,有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名师,13名教师获得骨干教师结业证书, 11名青年教师参加惠阳区后备干部班学习并结业。
目前,全镇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大专学历71.6%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1%,其中本科学历43.7%,研究生学历达0.8%。
三是坚持开展教研活动。
各校每学期坚持开展各类型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如平潭中学与惠州市外贸学校、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共同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教研能力不断加强。
目前,全镇有市级立项课题1个、区级课题5个,有2个区级课题已经顺利结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镇组织教师进行地方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攻关研究,以教研促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近三年来,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8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13篇。
3、提高教师待遇,促使教师安教乐教在加快学校建设的同时,我镇党委、政府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努力提高全镇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是实行精神鼓励。
每年的教师节,镇政府均召开表彰大会,三年来共表彰、奖励先进个人114名。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定期组织教师体检,积极开展教师文娱活动,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落实物质补助。
逐年提高教师收入,每年向教师发放300-500元的节日补贴。
每逢春节、教师节,镇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慰问在职和离退休的教师,为他们送上节日的关怀。
三是实施安居工程。
1997年12月建成教师村,提供教师住房36套。
2001年,建设教师住房12套,以低价出售给教师居住。
中心小学、光辉小学、阳光小学等多间学校陆续建起了教师宿舍楼,有效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
四是提高教师政治待遇。
注重从教师队伍选举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其中,夏文英等2名教师当选为区第三次党代会代表,马建安当选为区第三届人代会代表,黄德华等8名教师当选为镇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