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过程视角下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政府过程视角下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政府过程视角下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我国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行使,然而我国政府职能行使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

鉴于此,在介绍政府职能的基础上,从政府过程即从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探析政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如下:重塑执行主体的价值观;重塑政府的组织机构,推动政府执行力的建设;改进执行方式,优化执行行为;建设责任政府,加强执行力监督力度。

关键词:政府过程;政府决策;政府执行;职能转变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18-02政府过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以大政府为研究对象,对现实政府的实际运作过程活动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反映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讨其中的规律性。

因此,政府过程不仅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活动以及其权力结构关系,还包括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操作性活动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和政府活动中较为重大的变化过程等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享有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使政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政府职能的重心偏向哪方面,社会的价值砝码就向哪方面倾斜,就会有哪种发展结局。

政府职能不转变,企业改革、事业改革、社会改革就会停滞不前,难以深化。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实现自身的转型和职能的转变。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阻碍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这就要深入探究我国政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一、目前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中的问题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运用国家的行政权力作出的具体行为,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

1.行政决策体制及机构不健全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权力、职责范围的划分不明确,关系尚未理顺。

政治体制一部分的各级各类党政部门、政协、政策研究机构数量少、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职能错位。

体制外决策研究组织数量少、功能不全。

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重叠、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

首先表现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权限划分不明。

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不明,同级政府不同行政部门的责任和权力不明,导致不同部门在有利可图时争权越权、有责无利时推诿扯皮的现象,不利于对政府决策权力的运用进行监督和制约。

此外,无论是从政府外部还是在政府内部,我们对政府机关决策权力的运用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构和制度都不完善,制约力度较弱。

2.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缺陷第一,决策缺乏科学性。

首先,有不少行政人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权力欲望强,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绩效观念比较薄,没有建立起“依法行政”、“服务行政”的思想。

行政决策权过多地集中在政府手中。

其次,许多决策领导者本身的能力有限。

第二,决策缺乏民主性。

在现实中有许多政府决策要经过科学和民主的程序,在有些重大项目的论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民主审议和协商,仅凭政府机关个别领导人或利益团体的主观意志来决定。

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用途,大多流于形式。

第三,决策缺乏法制性。

目前,我国的立法还比较滞后,经常是出了问题后,才制定一些专门的法律,而且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笼统,过于原则。

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缺少必要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制,立法缺位制约了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法制化。

二、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优化1.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行政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行政文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强化公仆意识,要深入基层。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次,行政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自觉地学习管理科学和现代决策等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决策过程中。

2.大力推进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1)明确指导思想,决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享有权力和资源,同时也负有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

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落实执政为民。

(2)优化决策议题,认真分析政策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科学评估决策方案对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影响及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3)完善决策方案。

质量不高的方案会加大决策的难度和风险甚至给公共行政造成重大损失。

推进政府决策法制化:(1)科学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决策权。

(2)建立健全法定的决策程序规则即制定法律制定,把决策程序法制化。

(3)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即明确责任主体、责任方式、追责主体及程序。

(4)建立健全决策方式制度即经政府领导人、办公室、常务委员会等作出决策。

(5)经论证、座谈、协商、听证、公布草案征求意见。

(6)把决策行为的公开透明制度化。

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1)保障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

(2)充分发挥专家在论证中的作用:建立比较全面的专家数据库、培养决策咨询人员,构建学有所长、业务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

(3)提高行政机关作为决策中枢系统的能力和水平。

在组织结构方面,在上下级结构和不同决策部门之间合理划分决策权限,明确决策归属。

三、目前我国政府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1.执行人员素质不高执行主体往往会由于自身的逐利性、素质和能力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

人治倾向严重,公务人员工作有些领导干部却在政策执行中,将自身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肆意运用手中的权力,人治代替法治。

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现象大量存在,执行变形、走样。

此外,对政策认知不足,甚至曲解政策,导致执行力低下。

2.行政体制不合理从横向上来看,政府的职能部门划分不清晰,部门、单位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使政策执行的一些环节出现有令不行,选择性执行,敷衍执行等一些现象;从纵向上来看,政府组织层次过多,不仅增加了执行成本,而且由于指挥路线的延长,难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实施。

3.政策执行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首先是我国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的政策时常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严重,致使许多政策无法落实。

其次,执行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中央的政策到了地方往往是执行不全面也不准确,整体质量较低,有效性无从发挥。

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就是决策,忽视执行的重要性,津津乐道于作决策却不重视、不认真实施决策。

4.政府决策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1)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受限;(2)行政决策监督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很多决策失误又无法追究,司法监督具有被动性和事后行;(3)新闻舆论监督十分有限,社会监督渠道不畅;(4)行政问责制不到位,集体执行,集体负责;(5)人大问责制缺乏具体规范和操作程序;(6)绩效评估问责的缺失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和程序化低。

四、我国公共行政执行优化1.重塑执行主体的价值观在地方政府公共行政中,“政府本位”的价值观对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负面影响最为深刻。

因此,为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首先必须转换政府的行政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行政价值观。

其次要转变权力观念,深刻认识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才能真正落实服务型政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重塑政府的组织机构,推动政府执行力的建设纵向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这些层次,尽量减少层层传达,建立扁平化组织。

我国政府层级多,管理环节复杂,必须改革政府层级建制,重点是减少省政府到基层民众间的管理层级;横向方面,主要是理顺党政关系,由于我国是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委部门在重要决策时的特殊地位,所以必须理清执政党和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关系和各自的角色定位,党政合一导致不同的职能机构履行着相同或相似的职能,而党在行政权力所具有的绝对优势会使党和政府在地位和作用上出现严重失衡,不利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

3.改进执行方式,优化执行行为执行方式和手段的选取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关系到政府同老百姓的关系。

必须更加注重公共政策执行手段的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管制行政向人性化的服务行政转变。

首先要晓之以理。

其次要强化执行人员对执行的认知。

再次要加强激励,实现创造性地执行,高质量完成任务。

科学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的界限。

4.建设责任政府,加强执行力监督力度提升政府执行力,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加强监察监督工作。

通过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实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强化政府绩效意识,实施绩效管理,将政府执行力落到实处。

用绩效作为评价和考核行政机关及领导人执行力的基本尺度,为提高和强化政府执行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完善权责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健全以权力约束权力的行政制约机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建设、改善邢增检查部门的地位,改革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完善信访举报的体系和网络;加强行政监督的法律建设,完善监督程序,牵制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十六大提出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较薄弱,服务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较薄弱,出现了“缺位”、“越位”、“错位”现象。

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但这并不是指政府工作重心转移,而是要超越对经济职能的过分倚重,在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等多项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我们不能以“大政府”或“小政府”来确定政府规模,能够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要建设强有力的政府就是办事效率高、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统一、透明、服务、效能的政府,要求政府职能及其履行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专业化、高效化。

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以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发挥政府优势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

参考文献:[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丁煌.行政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3]周文生.政府职能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4]韦万祥.浅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5]冯翠.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路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8).(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