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历史进程
四、2003年机构改革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的职能,是适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转变和规范 政府职能的新要求。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五大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 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性的变化,而只是各层级政府间的职责权限进行一些调整而己。
3.2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在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重大变 化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转变政府职能”这一概念是在1988年的政府 机构改革中明确提出的,自此以后,每次政府 机构改革都会重申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
周峰 吴传锋 寇海滨
☞ 主要内容 :
1 政府职能 概述
2
转变的途径
3
演变过程
4
结语
1、政府职能概述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 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 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
质表现。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职能的整体评价
我国的政府职能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党和政府对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一时期由于受当 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和我们党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个别结论 理解的偏差,导致我国的政府职能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 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并且政府的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
2、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首先是经济手段,就是指政府或各级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杠杆, 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制约、影响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状况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 手段运用的工具是经济杠杆。 其次凭借国家政权力量,依靠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方式实施 的用以执行国家意志的各项措施,主要包括下达行政命制定 行政制度、颁布工作条例等措施。 再次是政治手段,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 人们为获取一定的权力或取得一定的权利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主要包括暴力、压力、说服、交换、收买等方式。 最后是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经由其立法和 司法结构,通过颁布法律或执行其所认可的法律来调节人们 行为的措施和方法。
五、2008年机构改革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指明了 方向,并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总体方案。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务院 机构改革的“大部制”方案,标志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帷幕。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论证, 形成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 案》。
一、1988年机构改革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制定了包括长远 目标、近期目标、五年目 标的改革目标体系。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性 的问题。
二、1933年机构改革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 并要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需要的组织机构。 1994年至1997年自上而下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机构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 理部门,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行业管理机构或经济实体,减 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宏观上管好,微观上放开。 1993年起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随着政府控制生产、销售范围的扩大及财力一的增长, 直接的行政手段逐渐取代了市场调节,与此同时,高度集 权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初步形状也逐渐露出端倪,全能型政 府职能初步确立起来。
我国全能型政府的形成过程
1950年2月,中央召开全国财经会议。3月3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 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1953年11月政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和《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 和国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领导,1954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 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 1956年底,中国实现了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由原先的多种 经济成分变成只有公有制一种。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 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 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 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 “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1998年机构改革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 改革方案》中明确把政府职能定为三项:宏观调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解决机构庞大、 人员臃肿、政能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撤销了机械部、冶金部、化工部等一 批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总会,组建由国家经贸委管理 的国家局。 (注:国家经贸委在2003年撤销)。 2、国务院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更加合理。国家发展计划 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由综合经济部门改为 宏观调控部门。 3、将中央政府各部门管理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共一百 多项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
3、我国政府职能演变过程
自从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之后,我国的 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渐次过渡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影响着我国的政府 职能由深层次的单一的直接经营职能向浅层 次、完善的职能发展。
3.1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政府职能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恢复经济,最初,新中 国通过政权组织,掌握住影响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 部门,即主要通过没收和接管资本的方式完成,并通过间 接机制即经济手段,如税收、物价、信贷控制等重新分配 物资和调节商品供求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