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丧失劳动力人口:丧失劳动力人口是因为他们身体或者智力的缺陷使得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应对能力,也是灾害的弱势群体。
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
-----------------------------------------------------Page 2-----------------------------------------------------
2
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角度看,弱势人群和特殊职业的人群构成是区域灾害易损的主要方面。
灾害易损性系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赖于评
3. 1. 1
弱势群体指数
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评价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指标组成的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合理,它直接反映体系对象的系统性。(2)逻辑结构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能适用于各
[6]
可能性越高。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反映了社会闲置的资本,
3. 2. 1
经济发展指数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越多,表明社会民间资本充足,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地方财政收入:反映区域社会的基本财政情况,如果这一指标越高说明社会资本越丰富,对
3. 2
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
灾害的抵抗能力越强,对灾害的反应速度提高的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的组成和联系方式,是社会机制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复杂的内容,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灾害的易损性造成直接影响。不同的社会结构对灾害的应对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而混乱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则会放大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
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
3. 2. 3
社会组织指数
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第25卷第4期



Vol. 25 No. 4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1
2 2 2

2
(1.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
况也是大不相同的
的及时救助,具有积极的意义
灾害的作用,使其后果更加严重

-----------------------------------------------------Page 3-----------------------------------------------------
4期
他们可视为灾害的弱势群体。
[7]

3. 1. 2
易业是目前我国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在灾害条件下,职业的不同最能体现人们能获取资源的能力。另外,职业的不同造成人们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这个要素对于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小有很大差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职业和灾害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野外工作人员、采矿人员、流动人员等在灾害状态下的反应能力较其他人弱,因此也属于易损的人群。
7 0



25卷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动态性使得他们对灾害的关注缺乏警惕,灾害的发生偶然性较大,所以流动人口遇到的伤害可能性也就较大,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灾害中缺乏必要的帮助,所以
地区,人们将灾害看成为天灾,非人类所能左右,这样以来就会主观地扩大灾害的损毁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灾害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样的灾害状况发生在不同的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灾后的状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
[4-5]
,自
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
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指标体系中,我们也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将其转换
3. 1
区域人口易损系统
为同向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根据这些原则,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将指标逐次细化,经过分析确定出区域社会易损性指标评价体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然灾害的承灾体。由于人群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生产条件的差异性,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做出的反应和对灾害抵抗能力以及灾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差别,人口的易损性特征有很大差别。从灾害易损性的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
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所以要减少指标在概念和外延上的重叠、统计上的相关。选择独立性强,
[1-3]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编号:1000-811X(2010)04-0068-05
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
0
引言
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
种自然灾害和中国现实社会结构。
(3)表达方式要有利于描述目的实现和体系功
能的发挥。
(4)具有理论依据或统计规律的权重分配、评
分度量和排序规则。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定量式框架,依据相应指标的表现和位置,既可以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特定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状况,也可以模拟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的历史过程。它应当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应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作者简介:郭跃(1958-),江苏丰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和环境灾害研究. E-maIl:gy@ cqnu. edu. cn
跃,朱
芳,赵卫权,王海军,高
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人类社会本身的易损性上

-----------------------------------------------------Page 1-----------------------------------------------------
采矿业人数:采矿业是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对其威胁极大,而且一旦遇灾害发生,受到的损毁就是严重的。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社会易损性就是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
社会造成的损毁程度,它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状况、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生
代表性和贡献最大的较少评价指标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