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引导、启发、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法、学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纵观常态的或各类公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子走,教师引领着学生做。
课堂探索、研究活动此起彼伏,但课后练习、检测时总有易错处,给课后作业、辅导等工作带来麻烦。
本学期我校实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作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之一,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亲自实验,体会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外,更要备好学生、学情、内容的前后联系,易错点及考点等。
这正与开学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梳理教材”活动不谋而合。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一、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备课、上课,过程看似轻松却“暗藏玄机”。
这其中教师的功夫在备课,智慧显课堂。
例如我校刘主任示范的《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先学”后,反馈学习效果时,教师直接指名部分潜能生来汇报,这样便于暴露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弱点、疑点和易错点,教师则顺学而导,抓住有问题的内容组织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我们强调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疑的导学,学生不懂的重点讲解,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正好实践了这一点。
教师的指导讲解针对性很强,在“当堂训练”的检测题中,就有学生较易混淆的和易出错的内容,练习题由简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学情。
二、“先学后教”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发现“封闭图形”这个数学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利用课下一点时间找个别学生做了个调查,学生们都说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是学生在理解“周长”的含义时必须弄明白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有难度的了,也会浪费很多时间。
所以我决定直接带着学生去“捅窗户纸”,在“先学”这个环节中,自学指导如下设计:1、出示2个图形(一个是封闭图形,一个不是),让学生自已辨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是封闭图形。
2、用手摸一摸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感受“一周的长度”。
3、看教科书说
说“什么是周长”。
在这个自学指导的引领下,仅用了3分钟的时间,全班学生便牢牢地掌握了“周长”这个数学概念,并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
这种“先学”的教学模式,是引领学生直达学习目标,在紧张的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当堂训练”既检测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们通过自学后的立竿见影式的检测,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同时又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在实验的几节计算类型的课中,由于这类内容往往大部分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较易接受或早已学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只抓住易错点强化训练就可以了,当然训练的题型要多样化,有梯度地训练,适当增加难度,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学生们堂堂清,堂堂课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出色,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也就日渐高涨了。
四、自学指导的设计要“精心”。
这里所说的精心是指教师真正要做到用心备课,全面预设,多考虑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这些都考虑到自学指导里面,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避开“壕沟”。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第一直观印象非常重要,一旦形成比较不容易改观,这就是我们在设计自学指导时直奔教学重点难点的“以学定教”。
我在教学《加法的验算》一课时,设计的自学指导比较简单,备课时以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几位学生就出现了“验算后的得数写在了横式的得数处”这样的情况,以至课后的练习中也几次出现此类情况。
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在接下来的《减法的验算》一课教学时,我把这一条设计进了自学指导:“横式上的得数要写哪一个得数?”结果学生们全都引起了注意,这一节课上也没有再出现之前的情况。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给我带来了不少新的体验与收获,我们的实验还在继续,这个过程中也许还会出现不少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让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