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光泵磁共振实验光磁共振,是把光频跃迁和射频磁共振跃迁结合起来的一种物理过程, 是利用光抽运效应来研究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
所研究的对象是碱金属原子铷Rb 。
天然铷中含量大的同位素有两种:87Rb 占27.85 %,85Rb 占72.15%。
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察。
本实验中应用了光探测的方法,既保持了磁共振分辨率高的优点,同时将探测灵敏度提高了几个以至十几个数量级。
此方法一方面可用于基础物理研究,另一方面在量子频标、精确测定磁场等问题上也都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可加深对原子超精细结构、光跃迁及磁共振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泵磁共振的原理,观察光磁共振现象。
2、测量铷(Rb )原子的F g 因子及地磁场的大小。
二.实验原理:1、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的能级铷(Z =37)是一价金属元素,天然铷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 85Rb 和87Rb,二者的比例接近2比1。
它们的激态都是52S 1/2, 即电子的主量子数n =5,轨道量子数L =0,自旋量子数S =1/2,总角动量量子数J =1/2(L —S 耦合)。
在L —S 耦合下,铷原子的最低激发态仅由价电子的激发所形成,其轨道量子数L =1,自旋量子数S =1/2,电子的总角动量J =L +S 和L -S ,即J =3/2和1/2,形成双重态:52P 1/2和52P 3/2,这两个状态的能量不相等,产生精细分裂。
因此,从5P 到5S 的跃迁产生双线,分别称为D 1和D 2线,它们的波长分别是794.8nm 和780.0nm (见图7-7-1)。
通过L —S 耦合形成了电子的总角动量P J ,与此相联系的核外电子的总磁矩μJ 为: J J J P m e g ρρ2-=μ 其中)1(2)1()1()1(1++++-++=J J S S L L J J g J 就是著名的Longde 因子,m 是电子质量,e 是电子电量。
原子核也有自旋和磁矩,核自旋量子数用I 表示。
核角动量P I 和核外电子的角动量P J 耦合成一个更大的角动量,用符号 P F 表示,其量子数用F 表示,则 I J F P P P ρρρ+=与此角动量相关的原子总磁矩为F F F P m e g ρρ2-=μ 其中)1(2)1()1()1(++-+++=F F I I J J F F g g J F 在有外静磁场B 的情况下,总磁矩将与外场相互作用,使原子产生附加的能量B M g B M me g B P m e g B E B F F F F F F F μμ==•=•-=ηρρρρ22 其中m e B 2η=μ124102741.9--⨯=JT 称为玻尔磁子,MF是PF的第三分量的量子数,MF=-F,-F+1,…F-1,F,共有2F+1个值。
我们看到,原子在磁场中的附加能量E随MF变化,原来对MF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称为超精细结构,一个F能级分裂成2F+1个子能级,相邻的子能级的能量差为B g E B F μ=∆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分裂情况。
87Rb 的核自旋2/3=I ,85Rb 的核自璇2/5=I ,因此,两种原子的超精细分裂将不同。
我们以87Rb 为例,介绍超精细分裂的情况,可以对照理解85Rb 的分裂(如图7-7-1所示)。
图7-7-1 87Rb 原子能级超精细分裂对于电子态52S 1/2,角动量P J 与角动量P I 耦合成的角动量P F 有两个量子数:F =I +J 和I -J ,即F =2和1。
同样,对于电子态52P 1/2,耦合成的角动量P F也有两个量子数:F=2和1。
对于电子态52P 3/2,耦合后的角动量P F有四个量子数:F=3,2,1,0。
我们可以画出原子在磁场中的超精细分裂情况,如图7-7-1所示。
由于实验中D 2线被滤掉,所涉及的52P 3/2态的耦合分裂也就不用考虑。
实验中,我们要对铷光源进行滤光和变换,只让D 1σ+(左旋圆偏振光)光通过并照射到铷原子蒸气上,观察铷蒸气D 1σ+对光的吸收情况。
我们要指出的是:1)从常温对应的能量k B T 来衡量,超精细分裂和之后的塞曼分裂的裂距都是很小的,根据玻尔兹曼分布:T k E totalB e N N 11-= 由52S 1/2分列出的8条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应接近均匀分布;同样,由52P 1/2分裂出的8条子能级上的原子数也接近均匀分布。
2)如果考虑到热运动造成的多普勒效应,铷光源发出的D 1σ+光实际包含了连续频率的光,这些光使得D 1线有一定的宽度,同时也为铷蒸气可能进行的各种吸收提供了丰富的谱线。
2、光磁共振跃迁处于磁场环境中的铷原子对D 1σ+光的吸收遵守如下的选择定则1±=∆L 0,1±=∆F ; 1+=∆F M根据这一选择定则可以画出吸收跃迁图,如图7-7-2所示。
图7-7-2 87Rb 原子对D 1σ+光的吸收和退激跃迁我们看到,5S 能级中的8条子能级除了M F =+2的子能级外,都可以吸收D 1σ+光而跃迁到5P 的有关子能级,M F =+2的子能级上的原子既不能往高能级跃迁也没有条件往低能级跃迁,所以这些原子数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跃迁到高能级的原子通过自发辐射等途径很快又跃迁回5S 低能级,发出自然光,跃迁选择定则是:0,1±=∆F ; 0,1±=∆F M相应的跃迁见图7-7-2的右半部分。
我们注意到,退激跃迁中有一部分的状态变成了5S 能级中的M F =+2的状态,而这一部分原子是不会吸收光再跃迁到5P 去的,那些回到其它7个子能级的原子都可以再吸收光重新跃迁到5P 能级。
当光连续照着,跃迁5S →5P →5S →5P →…这样的过程就会持续下去。
这样,5S 态中2+=F M 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就会越积越多,而其余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越来越少,相应地,对D 1σ+光的吸收越来越弱,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原子都跃迁到了5S 态的M F =+2的子能级上,其余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少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没有几率吸收光,光强测量值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没有D 1σ+光照射时,5S 态上的8个子能级几乎均匀分布着原子,而当D 1σ+光持续照着时,较低的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逐步被“抽运”到M F =+2的子能级上,出现了“粒子数反转”的现象。
在“粒子数反转”后,如果在垂直于静磁场B 和垂直于光传播方向上加一射频振荡的磁场,并且调整射频频率ν,使之满足B g h B F μν= (1)这时将出现“射频受激辐射”,在射频场的扰动下,处于M F =+2子能级上的原子会放出一个频率为ν、方向和偏振态与入射量子完全一样的量子而跃迁到M F =+1的子能级,M F =+2上的原子数就会减少;同样,M F =+1子能级上的原子也会通过“射频受激辐射”跃迁到M F =0的子能级上……如此下去,5S 态的上面5个子能级很快就都有了原子,于是光吸收过程重又开始,光强测量值又降低;跃迁到5P 态的原子在退激过程中可以跃迁到5S 态的最下面的3个子能级上,所以,用不了多久,5S 态的8个子能级上全有了原子。
由于此时M F =+2子能级上的原子不再能久留,所以,光跃迁不会造成新的“粒子数反转”。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结论:处于静磁场中的铷原子对偏振光D 1σ+的吸收过程能够受到一个射频信号的控制,当没有射频信号时,铷原子对D 1σ+光的吸收很快趋于零,而当加上一个能量等于相邻子能级的能量差的射频信号(即公式(1)成立)时又引起强烈吸收。
根据这一事实,如果能让公式(1)周期性成立,则可以观察到铷原子对D 1σ+光的周期性吸收的现象。
实验中是固定频率ν而采用周期性的磁场B 来实现这一要求的,称为“扫场法”。
3、光磁共振的观察“扫场法”采用的周期性信号一般有两种:方波信号和三角波信号。
方波信号用于观察“光抽运”过程,三角波信号用于测量有关参数。
在加入了周期性的“扫描场”以后,总磁场为:B total =B DC +B S +B e∕∕其中B DC 是一个由通有稳定的直流电流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在水平方向,B e∕∕是地球磁场的水平分量,这两部分在实验中不变;B S 是周期性的扫描场,也是水平方向的。
地球磁场的垂直分量被一对线圈的磁场所抵消。
1)用方波观察“光抽运”将直流磁场B DC调到零,加上方波扫场信号,其波形见图7-7-3,它是关于零点对称的。
图7-7-3 “光抽运”的形成和波形在方波刚加上的瞬间,样品泡内铷原子5S态的8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近似相等,即每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各占总原子数的1/8,因此,将有7/8的原子能够吸收D1σ+光,此时对光的吸收最强,探测器上接受的光信号最弱。
随着原子逐步被“抽运”到M F=+2的子能级上,能够吸收D1σ+光的原子数逐渐减少,透过样品泡的光逐渐增强。
当“抽运”到M F=+2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达到饱和,透过样品泡的光强达到最大而不再发生变化。
当“扫场”过零并反向时,各子能级简并,原来是M F=+2的原子,通过碰撞,自旋方向混杂而使各个自旋方向上的原子数又接近相等,当“扫场”反向、铷原子各子能级重新分裂以后,对D1σ+光的吸收又达到了最大。
2、三角波观察光磁共振调节直流磁场B DC至某个值,加上三角波“扫场”信号和射频信号,通过调节“扫场”幅度和射频信号的频率,可以观察到如图7-7-4所示的光磁共振信号。
图7-7-4 光磁共振的信号图像Ⅰ在光磁共振实验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测量g F 因子,为此提出如下方法:在某个射频ν1下调出光磁共振信号(类似于图7-7-4),通过交替调节B DC 和“扫场”信号,使共振信号的谷点对应“扫场”信号的峰点或谷点 ,如图7-7-5所示。
图7-7-5 光磁共振的信号图像Ⅱ当光磁共振发生时,满足量子条件:B B B g h S DC B F ++=(1μνe∕∕) (2) 通过仪器上的换向开关将直流磁场的方向倒转,此时可能观察不到共振信号。
调节射频的频率,又可以看到共振信号,并调到如图7-7-6所示的状态,记下射频的频率ν2,则有如下的量子条件成立:B B B g h S DC B F ++-=-(2μνe∕∕) (3)图7-7-6 光磁共振信号图像Ⅲ由(2)、(3)式得: DCB F B h g μνν2)(21+= (4) 直流磁场B DC 可以通过读出两个并联线圈的电流之和I 来计算(亥姆霍兹线圈公式)72/310516-⨯=rNI B DC π (T ) 式中N 和r是两个水平线圈的匝数和有效半径,因为两个线圈是并联的,数字表显示的I值是流过两个线圈的电流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