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更新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陶然_final
城市更新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陶然_final
19
新型城市化提出后地方城市建设大跃进
体制不改变,激励不会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中 国经济结构转型迄今为止难以成功关键所在。 地方财政压力下必然采取的行动—地方已开始大 干快上,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也不得不放水。 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并没有达成共识, 政府和 学界,中央和地方的意见都非常不统一。
10
中国增长模式
能源,原材料,交 通运输, 垄断央 企, 国进民退
限量少供商住用 地,房地产泡沫
出口导向型的消费品 工业, 世界中低端消 费品工厂,贸易顺差
地方政府
低地价放量供应工 业用地招商引资, 压低人民币汇率导 致巨额外汇储备, 流动性过剩
金融部门抑制, 低利率给地方政 府与央企贷款
11
2009年之后的发展
20
未来如何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利率自由化? 邀请金 融危机早日到来! 土地制度改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直 接入市? 推动城市房地产泡沫迅速崩 盘!
21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逻辑框架
城市 经济发展
城市化: •空间扩张 •人口迁移
土地 增值与城中村改造
?
失 地 农 民
?
外 来 迁 移 人 口
17
2009年之后的发展
2008年后没有通过有效改革来为中长期、可持续增长 寻求突破口,而选择短期过度刺激财政、货币政策, 强化了既有增长模式所带来的系统性经济失衡。 2011年经济中货币投放量已经高达85万亿元,M2与GDP 之比严重失衡,达到180%,2013年超过100万亿。 货币泡沫堆积速度不可能持续,一旦货币扩张速度下 降难以支撑急速膨胀的土地市场。经济就可能会因流 动性收缩带来的乘数效应、土地市场非理性繁荣终结 造成严重冲击,并加剧银行体系风险,危及地方财政 安全乃至整体经济安全。
28
坪山 “整村统筹” 实践的全国意义
构建一种“升级版城市更新”模式 有效遏制钉子户带来的空间反公地悲剧,有效减 少政府多重审批导致的法律反公地悲剧。 推广后可有效推动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整村统筹与土地整备:通过区段征收、两步博弈 ,实现政府、开发商、村集体与村民、乃至外来 流动人口之间利益平衡,实现土地、户籍、财政 综合配套改革,扭转城市化中“化地不化人”现 象,实现健康城市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
日本的泡沫:与日本有所不同, 2009年以来 中国政府投资和政府引导的投资,不仅进一步 加速房地产泡沫化,而且也进一步导致了制造 业的产能过剩。 中国地方政府更通过投融资平台大规模扩张, 继续新建、扩建新城区、开发区。 2009、2010和2011年,工业用地出让分别为 14.1,15.4和19.3万公顷,不仅比金融危机前 有迅速增加,也大幅超过商住用地出入规模。
5
中国增长模式
能源,原材料,交 通运输, 垄断央 企, 国进民退
限量少供商住用 地,房地产泡沫
出口导向型的消费品 工业, 世界中低端消 费品工厂,贸易顺差
地方政府
低地价放量供应工 业用地招商引资, 压低人民币汇率导 致巨额外汇储备, 流动性过剩
金融部门抑制, 低利率给地方政 府与央企贷款
6
城市用地结构失衡
城市更新与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土地制度改革
报告人: 陶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公共经济与治理研究中心
中国增长与城市化模式的几个思维误区
错误判断来自错误理论和不当观察。 几个例子 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 土地财政就是低价征地,高价卖地 城市化刚需导致房价坚挺 中国劳动力短缺、刘易斯转折点已到来
按《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要求,至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仅能增至约3.3万 平方公里(1996年2.77万平方公里,应增0.53 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到2005年底,全国 独立工矿用地实际已增加0.89万平方公里。 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的2009年底,又增 加了1万平方公里,总额已经达到4.3万平方公 里, 面积超过我国城镇和工矿用地总面积10万 平方公里四成(43%)。
2
中国模式是东亚模式的一个极端版本
图1. 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模式是东亚模式的一个极端版本
图2. 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模式是东亚模式的一个极端版本
真正将“中国模式”和传统“东亚模式”区别 开来的,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中 国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投资,特别是出口导 向型制造业的发展表现出超强的、甚至可以说 是难以满足的激励。 这些激励又来自于中国财政、土地、劳动力、 户籍与环保体制的一些特殊性。
16
2009年之后的发展
如果持续房地产调控导致土地出让纯收入下降,很多 地方无法按期归还贷款,银监会不得不有条件允许地 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延期偿还。 但展期本身就会强化地方道德风险,而且如果未来经 济减速,地方还债最终还会出问题,直接冲击银行业 并带来经济系统性风险。 上述地方城市化的财政-金融融资模式,依赖于房地产 泡沫不断吹大、商住用地价格不断上升,一旦房地产 泡沫无法继续吹大,甚至崩盘,地方在还债方面就会 存在巨大困难。
14
2009年之后的发展
2009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2002年 以来积累的大量财政和金融资源,大规 模地投资兴建了“铁、公、基”项目和 城市新区,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经济 维持高增长主要推动因素。 但基建投资已经过度,而回报率已经不 高,之后将留给中央和地方巨大债务。
15
2009年之后的发展
24
深圳城市更新:已有突破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拆除重建类,功能改变类, 综合整治类——对拆除重建,政府让利。 拆除重建类更新项目中城中村部分,容积率在2.5 及以下部分,不再补缴地价;容积率在2.5至4.5 之间部分,按照公告基准地价标准20%补缴;容积 率超过4.5部分,按公告基准地价标准补缴。 特别是城中村补缴地价拆除重建后,符合有关规 定的建筑物和附着物均可以由建设单位取得完全 产权,并可以自由转让。
13
2009年之后的发展
其次,是所谓的“道德风险”。 • 贷款主要发放者是国有银行,中央政府鼓励借 贷投资,刺激内需,地方政府未来即使还不起 ,也一定会由中央来兜底,基础设施以及更多 工业开发区建设,至少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本 地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改善。 •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在09年之后几乎翻倍,达到 上10万亿规模,目前已经超出15万亿。
7
城市用地结构失衡
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用地尤其是工业园区 用地效率极其低下,即使在一些发达地区 ,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只有0.3-0.6,许多 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每亩仅几十万元。
世界各国城市规划标准是城市工业用地一 般不超过城市用地的10-15%,我国基本上 是40%
8
城市用地结构失衡
上述土地出让模式,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 市化”之间严重不匹配,即现有城市空间的大幅度扩张 并没有为不断进入城市打工的迁移人口提供生活用地, 而是主要用于以工业开发区为主体的生产建设用地。 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不超过20%的城市新增土地用 于工业建设,而超过50-60%的新增土地用于住宅建设。 居住用地限量少供,房价过快增长,中低端可支付房地 产供给严重不足,农村迁移人口绝大部分无法在城市实 现永久定居。
9
2009年之后的发展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4万亿财政支出,10万亿信 贷。 在金融体制仍被严格管制,利率也没有充分市场 化的情况下,大量廉价贷款被配给给地方政府投 融资平台和具有垄断性的中央与省级国有企业。 前者运用贷款进一步新建、扩建工业开发区和新 城区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后者除用贷款去国内外收购矿产资源和资产外, 还有部分投入城市土地炒作,进一步推升了城市 地价,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
30
从“哑铃型” 向“纺锥形” 转换
这道光谱在中国城市的分布是 “两头大,中间小 ”的“哑铃型”结构。光谱两个极端都存在基础 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及公共服务不到位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要将这“两头大、中间 小”的“哑铃型结构”逐步转换为“中间大、两 头小”的“纺锥形结构”,最终让所有地段都通 过有效的融资和土地用途改变,实现基础设施完 善、公共服务到位的城市更新和地段升值。
房价过快上涨,中央被迫调控,导致地方商住用 地出让金收益下降,不得不借新还旧,再发新债 来谋发展; 中央又不得不限制地方投融资平台,但地方仍可 通过银行-信托合作来继续融资,规避监管; 发达地区通过投融资平台发企业债,或者土地出 让金作为资本金,然后以1:4比例贷款;欠发达 地区直接通过国有公司发理财产品—高利息—吸 引高风险客户—人们不怕风险—因为地方政府在 后边隐性担保
25
深圳城市更新仍存在矛盾
钉子户问题:无论是政府征地,还是开发商直接 谈判,都难以处理钉子户—岗厦案例。 开发商挑肥拣瘦:往往以容易改造地段或城中村 开始,把改造难度大地段留给政府和未来。 只解决拆除重建类大产权问题,未解决功能改变 类、综合整治类改造后的产权问题。 村民自主改造中的融资与审批问题,村民自主开 发或开发商改造都存在审批环节繁琐、时间过长 、来回审交叉审问题。
12
2009年之后的发展
制造业产能已全面过剩、而外需不可能持续高增长,甚 至萎缩情况下,为什么地方还大搞开发区和新区建设? 首先是所谓的“财政幻觉”。 房地产进一步泡沫化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尤其 是商住用地出让金进一步飙升,给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带 来财政幻觉,即未来商住用地价格会保持很高,甚至还会 更高,商住用地出让金未来会保持高位甚至增长,可以为 地方政府借债搞新城区,开发区建设提供还款基础,因此 不用太担心还款的问题。
29
从“哑铃型” 向“纺锥形” 转换
把各种建设密度有别的地段看成一个连续光谱: 在光谱的一个极端,是深圳等地高密度建设以出 租屋为主体的小产权房。 在光谱的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因政府控制较为有 效、私搭乱建没有全面展开、建设密度仍然较低 的城中村、城郊村地段。 两个极端间有过渡类型,比如一些地段村民和开 发商直接合作、往往乡镇政府默许、作为没有合 法产权证的商品房出售的“小产权房”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