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4




五、综合练习 如果统计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河南财专教 工2010年工资收入状况,请对该项统计的 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体系)和标 志作出统计设计。 设计结果: 统计总体——河南财专2010年全体教工 总体单位——河南财专2010年每一位教工 统计指标——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平均 工资 统计标志——姓名、工资额

A、计量单位不同 B、标准差不同 C、平均数不同 D、数列性质不同 E、数列水平不同
26


四、判断
1.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必然引起总 成本的增加。 2.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指标。 3.甲厂计划完成100%,乙厂计划完成110%,则甲乙 两厂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5%。 4.几何平均数的对数等于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 均数。 5.一般来说,平均数大则平均差也大,平均数小则 平均差也小。 6.标准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 的算术平均数。


21


五、计算 某工厂三个车间生产情况统计如表。试根据相对数 的计算原理,填出表中所缺数字。
本月计划 本月实际
车间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 合计
产量 (万件) 55 80 65 200
比重 (%) 27.5 40.0 32.5
100.0
产量 (万件) 60 84
70 214
比例 (%) 100.0 109.1 140.0 105.0 116.7 107.7 107.0 --
11

二、单项选择

1.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 A、划分各组界限 C、选择分组标志 A、单项分组 C、等距分组 B、确定分组数目 D、选择分组方法 B、组距分组 D、异距分组
2.对于连续变量,应采用的统计分组是( )
12


三、多项选择 1.影响组距数列次数分布的因素有( ) A、组数 B、组距 C、组限 D、组限表示方式 E、总体单位数 2.设计统计表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 A、科学 B、实用 C、简练 D、美观 E、清晰
28

2.某公司下属20个门市部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计划完成 %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120 120以上 合计 门市部数 (个) 3 5 7 3 2 20 计划销售 (万元)f 200 260 560 400 800 2220 组中值 实际销售 x (万元)xf
试计算该公司的计划完成程度。(权数选择问题)
6



二、单项选择
1.调查目的只为及时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采用() A、普查 C、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2.下列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工业设备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3.统计调查单位就是( )
B、人口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A、调查工作的组织者
9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课题,制定一份《××统计调查方案》。 方案要体现“五项基本内容”,具有可操 作性。
以学习小组(宿舍)名义集体完成(组长 执笔、成员署名)。


作业完成后发至53968776@
10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3





四、判断 1.统计研究目的是选择分组标志的根本依据。 2.连续变量必须组距分组,离散变量只能单项分组。 3.组中值就是组内平均数。 4.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要不低于最小变量值; 最大组的上限要不高于最大变量值。 5.若现象的质变过程比较均衡,可以等距分组。 6.异距数列需要借助次数密度来反映总体分布状况. 7.逐级汇总不易发生登记性误差。


) D、相对指标 D、平均数
D、强度相对数


19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 A、商品销售额 B、银行存款余额 C、工资总额 D、在校学生数 E、固定资产原值 2.分子和分母不可以臵换的相对数有(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E、计划完成相对数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A、出生人口数 B、毕业生人数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库存量 2.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的指标是( A、实物指标 B、价值指标 C、总量指标 3、钢产量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4.大学生人数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3

四、判断正误
1.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 人是总体单位。
2.指标的综合性是以总体的同质性为前提的。



3.年龄是数量标志,男生是品质标志。
4.指标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指标和数量指标。 5.人口的年龄是变量,但品质标志不能是变量。 6.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职工工资是连续变量。
27





五、计算分析 1.某工厂三个车间上个月生产A产品的情况如下表, 试据此计算全厂的A产品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和A 产品平均单位成本。
车间 一车间 二车间 三车间
合计 实际产量 (件) 162 330 220 712 产量计划 完成% 90 120 110 — 单位成本 (元/件) 12 10 11 —
第一章 统计概述

一、思考题 1.统计有哪些特点?如何辩证地来看这些特点? 2.统计有哪些基本职能?其关系如何?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5.统计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要地位如何? 6.总体和总体单位有何关系? 7.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8.怎样区分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576 16 256 -
2880 480 3840 7200
一、思考题 1.统计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统计整理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3.什么是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4.如何理解统计分组既是“分”又是“合”? 5.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6.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复合分组的区别在哪里? 7.编制组距数列时,如何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8.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1







二、单项选择 1.构成总体的每个总体单位各方面的特征( ) A、必须完全相同 B、可以完全不同 C、至少一个方面相同 D、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同 2.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 A、老李68岁 B、全国人口 C、财专学生 D、班级人数 3.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 A、合格品产量 B、次品产量 C、优质品产量 D、合格率 4.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 A、班级人数 B、考试成绩 C、平均年龄 D、学生身高
23







二、单项选择 1.若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次数均增加10%,则算 术平均数() A.不变 B.增加10% C.减少10% D.增减不定 2.若各组权数不变,各组标志值同时扩大2倍,则 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3.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70cm,女生平均身高160cm, 男女生比例为1:3,则全班学生平均身高为() A、165cm B、162.5cm C、167.5cm D、166cm
8




四、判断正误 1.及时性是对统计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 2.调查人口出生情况可采用一次性调查。 3.确定调查项目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内容。 4.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5.调查时间就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 6.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 根据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 7.登记性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20

四、判断
1.比例相对数也有说明总体结构的作用。
2.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20% ,是一个比 较相对指标。

3.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5%,刚好完成计划的一 半,即50%。
4.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8%,差2%没有完成 计划。 5.大学生人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2



三、多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 ) A、社会性 B、总体性 C、具体性 D、数量性 E、客观性 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受总体规模影响,后者不受总体规模影响 B、前者都是绝对数,后者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C、前者经计算汇总取得,后者经计算对比取得 D、前者说明事物的深度,后者说明事物的广度 E、前者是计算后者的基础
29

3.某班50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 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考分 60以下 60~80 80以上 合计 人数f 组中值x 5 50 30 70 15 90 50 xf 250 2100 1350 3700
x x ( x x ) 2 x x 2 f
-24 -4 16 2
15


复合分组
16
平行分组
某班部分学生某月生活费用按性别和城乡分组统计表
按性别和 城乡分组
总 计
人数 (人)
30
生活费用 (元)
19350
支 出 明 细 食品 衣着 日用 文用
5700 ...
娱乐 通信
其中:男生
女生 其中:城市
12
18 14
9050
10300 9600
26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