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4课 出师表(第二课时)
第24课 出师表(第二课时)
5.等级观念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死”的表述也分等级
:帝王死称“ ”崩,诸侯死称“ ”,薨大夫死称
“ 卒 ”,士死称“ 不”禄,庶人死称“
”死。
6.传说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许多祠堂。除了
成都的丞相祠堂外,还有两个地方的人为“武侯祠”的归属
打起了官司,最终这两个地方都盖起了武侯祠,都成为当地名
(1)妄自菲薄: 随随便便自己看不起自己。 (2)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3)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4)陟罚臧否: 奖惩功过、好坏。 (5)不知所言: 不知道说了什么。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 侯中做官扬名。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 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于议论中叙事、抒情的写法。 3.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 1.把握诸葛亮的形象。 2.了解本文于议论中叙事、抒情的写法。
1.下列成语均出自本文,请分别解释。
胜。这两个地方分别是 湖北襄阳、
河南。南阳
问题一: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
么第6、7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 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 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 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两 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 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两段 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 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起到照应题目 、点明主旨的作用。
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 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 ,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 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 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
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 诚。
问题五:本文是一篇表文,作者将抒情融于议论、叙事 之中,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请你仔细品味一下,文中有 哪几种感情?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文中包含着这样几种感情: 示例一:文中包含着效忠刘氏父子的忠贞之情。如作 者在文中追忆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都 是为了要表明自己的心迹:先主对“我”恩重如山,“我 ”一定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说是这种感情的直 接表露。后来,伐魏失利后,诸葛亮便自贬三等,其对先 主的忠贞之情是何等恳切!正如白乐天道“托孤尽献 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的诸葛
亮,理由是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忠贞的诸葛亮,理由是诸 葛亮念念不忘先主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并把恩情报答 在刘禅身上。
示例二: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考虑周密的诸葛亮,理由 是此次北伐,为了走得放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 的建议,并推荐了很多贤臣。 示例三: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有智慧的诸葛亮,理由是 此次北伐,为了取得后主的信任,诸葛亮追忆了自己追 随先帝的经历,向后主表明了自己的忠心。
示例二:文中包含着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情。在文中,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因为后主本人毫无主见,容易偏听宦官 的谗言,所以,出师前,诸葛亮就要“切切开导,勤勤叮 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
问题六: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 ”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二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 没有取得成效,那么就治我的罪。
3.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问题四: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 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 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 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 (1)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 (2)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3)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4)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问题二:诸葛亮向刘禅推举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问题三: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用“在文中,我看到了一个
(2)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
句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南方已定,兵,甲此已次足出
师的目标是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表中着重回顾了哪几件事?请按照示例,分别指出。
示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隐居隆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指的是 三顾茅庐。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的是 。 襄阳兵败 (3)“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 白帝城托。孤 (4)“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是 南征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