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材生成功家庭教育 忙爸爸也能成为好爸爸

高材生成功家庭教育 忙爸爸也能成为好爸爸

忙爸爸也能成为好爸爸(讲义)教师备课栏欢迎词;自我介绍欢迎家长朋友们来到[**家长学校],请给我们在座的每位家长一个热烈的掌声。

(欢迎词)我叫***,是***机构的老师,[**家长学校](*PPT-1:大字显示主题)是由我们**学校与北京大学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一个公益性的家长课堂,目的是通过家长课堂的讲座和研讨,传播成功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朋友们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有效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并非仅仅靠优质的学校教育就能够实现的;北大专家的调研发现,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北大学生成功黄金定律之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

就是说,一个高材生的成长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与学校合作,才能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

所以,我们今天邀请家长朋友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成功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我们家长课堂有一系列专题课程,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忙爸爸也能做好爸爸》(*PPT-2:大字显示题目)(P3)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

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看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

医学上,将婴幼儿长期缺少父爱所导致的症状叫做“缺乏父爱综合征”。

一般表现为:1.情绪不稳定,常伴有忧郁、恐惧、紧张、焦虑;2.自卑心理严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阳刚,而导致胆小、怯懦;3.极易与母亲产生抵触情绪;4.意志薄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并非耸人听闻。

因此,这也给爸爸们一个警示。

(P4)当前,很多父亲为事业打拼,每天上演着“各种忙”,所以呢,在家庭教育中就成了的“龙套”、“路人甲”、“路人乙”。

刚才也说了,如果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失,势必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一边是要养家糊口,一边是参与孩子教育,二者能协调吗?今天我们就来说忙爸爸怎样成为好爸爸。

(P5)在此额外加一句,有些爸爸平时也带孩子,但是他们的做法又往往令我们哭笑不得,不信你看:(P6)主题简介:1.爸爸对孩子特有的影响(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路标,父教不仅关系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和体格成长。

)2.忙爸爸也能成为好爸爸(忙不是借口,不是理由,只要用心,忙爸爸同样能成为好爸爸)3.爸爸育儿杀手锏(爸爸作为男性,在思维和活动方面的特点都有别于妈妈。

因此在孩子难缠的时候,老爸们也有着“杀手锏”)(P7)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知识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影响都同样巨大。

下面我们来看看父亲在哪些方面对孩子产生着独有的影响。

(P8)一爸爸对孩子特有的影响1.体格发育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运动型父亲带孩子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跑跑跳跳能促进孩子的体格发育;另一方面,运动本身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脑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也就说带孩子运动还能促进大脑发育。

(P9)2.智力发展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对17000名在1958年同一星期出生的婴儿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日后比同辈聪明,并易跻身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这一优势在子女42岁前一直存在。

真的有这么“神奇”?怎么就这么神奇呢?且看爸爸身上的六大宝。

爸爸的知识面宽广,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带孩子参加的活动也更加丰富,除了普通的去公园,看展览,还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撒野”,比如放风筝、野营、骑游甚至冲浪,这样不仅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还激发了他探寻新世界的欲望。

同时的在玩耍的过程中,男性更深刻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大胆尝试的作风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P10)3.良好个性发展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北大学生案例)刘旭航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公园里,豆豆(小名)把塑料球抛在地下,小脚一踢,球滚向了远方。

我追上去,脚后跟一弹,球又滚回到豆豆身前。

我们父子俩就在陵园宽广的广场上跑前逐后地踢球戏耍,孩子他妈在旁边不断提醒豆豆小心,不要摔倒(当时豆豆差不多二岁)。

我听到他母亲的说话以后,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

我认为:“孩子不摔不成才,孩子不摔长不大,就算现在摔倒了又有什么所谓,现在的摔倒是为将来的不摔倒奠实基础,是孩子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我跟豆豆的踢球游戏结束以后,我们继续向公园的里面走去。

走着走着,我看到草坪上有一张长条石凳。

我把豆豆领到石凳前,然后把豆豆抱到石凳上站着,我说:“你敢跳下来吗?”豆豆摇了摇头说:“不敢。

”他母亲小声对我说:“算了吧,孩子还小,这样很容易造成骨折的。

”我说:“别怕,只要跳的方法掌握好,就不会造成骨折,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说完,我把豆豆抱下凳子,自己站在凳子上往下跳了几回示范给豆豆看。

边跳边说着动作要领:“上身往前倾,脚落地的刹那,膝盖要微微弯曲以减缓下冲力量。

”然后我拉着豆豆的小手,让他自己爬上石凳,站起。

他看了看地下,有些胆怯。

我鼓励他说:“别怕,我扶着你,你跳吧。

”豆豆还是摇了摇头。

我趁他不备,双手叉着他的夹肢窝,猛地把他从石凳上放到地下,让他感受一下跳的感觉。

这样来回几次以后,豆豆开始不怕了。

当他再次站在石凳上的时候,已经敢往下跳了。

从此,豆豆喜欢跳的运动了。

每次到公园,他总要跳上几回,到后来,从一米多高往下跳都敢。

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从母亲那里获得温柔、体贴、细致的关怀,而从父亲那里可以感受坚强、独立、果断等特点。

(P11)4.性别意识(P8)您想让儿子长大成为“伪娘”?您想让女儿长大后讨厌男人吗?请赶紧远离孩子,只有这样您才能“梦想成真”。

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关键期,父亲与孩子的交往,直接影响孩子性别意识的建立和发展。

研究表明,男孩在四岁前缺少父爱,将增大成为“伪娘”的几率;女孩在五岁前缺少父爱,在青春期及其以后往往不会或者不敢与男孩交往。

(缺少父爱的三种情况:单亲、无暇照顾、家庭暴力)(P12)5.规则意识社会生活就像个大的游戏活动,这里充满着各种规则,一个人只有了解规则,在规则之下行动才可能成为赢家;如果一个人无视规则,为所欲为,要么是成为失败者,要么作为“捣乱者”会被直接驱逐出局,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尤为重要。

爸爸常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除了运动型,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亲子一起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学会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轻易冒犯别人,而这种规则意识的养成,对其日后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会逐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北大学生案例)张恒广东省理科状元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父女对弈我们向来反对给孩子“开小灶”、请家教或者布臵家庭作业等等。

那么,如何使女儿的课余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呢?我和妻子都喜欢体育运动,一有空我们就和女儿打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此乃“动”;至于“静”,便是下象棋。

象棋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32个子,在横十道竖九道的棋盘上,演变出无穷无尽的玄妙局势。

古今中外,千千万万的棋局,却从没有一局棋是相同的。

象棋的神奇变化把女儿深深吸引住了。

我买回了一些象棋书让女儿自己琢磨,而女儿每次输棋之后,我都让她对着棋局思考失败的原因,以及假如重来的话应该如何下子。

渐渐地,我观察到女儿对于每一着棋的考虑越发缜密,而我们下每一盘棋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将军!哈哈,爸爸你输了。

”直到有一天,女儿第一次战胜了我。

通过下象棋,我们体会到了“趣味教育法”的事半功倍的好处;培养了女儿“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从小处着眼,在训练“棋德”的同时也渗透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观念;而且,下象棋这种斗智活动使女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天的学习工作之余,和女儿下下象棋,是一种“战斗式的休息”。

飞象跃马,其乐无穷。

(P13)二如何成为好爸爸因为父亲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以身作则和陪孩子玩游戏是最好的沟通模式。

那么这样做是不是就OK了呢?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爸爸。

(P14)1.高品质的陪伴(p10)图片上的父亲是在陪伴孩子吗?下面的小片段又是什么情况呢?两个父亲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吗?(不同点:第一个父亲与孩子没有交流,第二个父亲与孩子有语言交流;共同点:都是一种应付,都没有真正与孩子沟通。

)爸爸陪伴孩子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感受如何。

如果爸爸整天呆在家里,却都是独自看电视和上网,这种陪伴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

(P15)来看真正的陪伴,一起享受各种活动带来的愉悦。

一起享受放风筝的愉悦、猜谜的乐趣、做手工的新奇、把他放到肩上,让他像骑马一样逛游乐场……这些花样百出的活动,不光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还会丰富他的想像力,培养其动脑、创造意识。

更重要的是,爸爸的陪伴,让孩子体验到成长中别样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原理:儿童成长更重要的是情感需求,跟父亲的温情互动,能让孩子体验成长中的别样乐趣,获得来自父亲的温暖和安全感。

(P16)其实,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还能发现孩子的潜力: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瓶瓶是梯形的,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生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北大学生案例)陈莘画大便保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方向。

200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两岁的陈莘拿支笔,专心地画啊画,画的全是些随心所欲的弯弯的线条。

“你画的是什么?”她看看自己的作品,说:“画大便。

”我笑坏了,不由想起一句名言,那是鲁迅说的,意思是从来没有画家会去画大便。

可是现在我家就有个画大便的小画家。

小画家工作时很认真,很专注。

如果不去打扰,她能坐在小桌前,一页又一页地画下去,一画一小时,一动也不动。

我们用空白的废纸给她订了图画本,她就把大作一幅幅往本子上填。

那天我拿起一本古文来读,发现一页页都是小画家的笔迹,翻到《爱莲说》那页,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成了“莲之出大粪而不染”,“香远益清”当然也不敢想象了。

我倒不恼,拿橡皮擦来擦干净,书页上的莲花自然重现芳华。

没几天我就发现,家里的好多本书都被小画家“到此一游”,原来她随手抓到一本什么就往上画,反正快捷得很,十几分钟就能把一本书画满。

这事我没在意,让她画吧,反正书上的字也看得见,而且我可以忙自己的事去,不必陪着她玩。

后来我才知道,孩子随手乱画,是一种手指训练,也是一种注意力训练。

陈莘做喜欢的事非常专注,也许跟小时候时常“画大便”有关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