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肿瘤PPT课件
恶性程度低 恶性程度中 恶性程度高
Ⅰ级 Ⅱ级 Ⅲ级
--
病理
生长方式: • 良性 外生性 膨胀性 有包膜 生长慢 • 恶性 浸润性 无包膜 生长快
--
肿瘤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
• 生长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
• 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组织间 隙、神经纤维间隙或毛细淋巴管扩展, 境界不清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
响
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 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
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
-- 恶病质
病因
环境因素(外因)
化学因素
A烷化剂 B亚硝胺类 C霉菌素类 D多环芳香烃类
• 瀑布式转移 • 跳跃式转移
• 血道转移:如肠癌的肝转移、肺转移等
• 门静脉系统→肝 • 腔静脉系统→肺 • 椎静脉系统→骨
--
淋巴道转移模式
• →淋巴流向 ……→癌细胞流向
--
血行转移模式
• 恶性肿瘤细胞侵出基 底膜进入细胞外间质, 侵入血管并形成新的 转移灶(采自Basic Pathology)
肿瘤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 刘宏斌 教授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兰州军区腹部外科中心. 兰州军区微创胃肠外科中心
--
[目的与要求] 1、熟悉肿瘤的概念、分类 2、了解肿瘤的病因、病理 3、熟悉肿瘤的临床表现,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
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4、掌握肿瘤的诊断方法,熟悉肿瘤辅助检查方法的
如:源于纤维组织者叫 纤维肉瘤 源于骨组织者叫 骨肉瘤
其它: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白血病、 淋巴瘤、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
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
--
6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
程度
--
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史
• 在西方国家: • 1809年mcdowell行卵巢肿瘤切除术 • 1881年billroth行胃癌切除术 • 1890年halstead行乳癌根治术 • 1908年miles行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 • 1935年whipple行胰腺肿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就放疗而言:curie发现镭元素,并于20世纪初应用
• 在西方国家cancer(癌)这单词的出现较medicne(医学)为早, cancer这单词的来源是源于crab(蟹)。
• 而科学的肿瘤学的建立是基于19世纪显微镜出现以后,随着病理 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治疗肿瘤的三大法宝,即手术、化疗、放疗 均建立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 就手术而言,在我国古代即有简单的肿瘤手术,如三国时代的华佗 (发明华佗麻沸散)就能进行一些体表肿瘤的切除。
• 恶性肿瘤增长较快,表面凸凹 不平,与基底组织愈着而不易 推移,边界不清楚。
•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块,使用一 般抗感染治疗,外敷药物或理 疗,均不能控制肿块生长。
于临床。 • 就化疗而言,砷剂最早应用于治疗白血病。
--
第一节 概 论
肿 瘤 (tumor)
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 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 成的新生物。
--
肿瘤的分类及命名
• 良性肿瘤:组织来源 + 瘤
如:甲状腺瘤 • 恶性肿瘤:
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 组织来源 + 癌 胎盘组织的绒毛滋养叶细胞发生的叫 绒毛膜上皮癌 间胚叶发生的恶性肿瘤 —— 组织来源 + 肉瘤
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 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
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 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
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 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
常可推动
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性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物理因素
A电离辐射 B紫外线
生物因素
C其它
A病毒 B寄生虫
--
病因
机体因素(内因)
遗传因素 结肠息肉病 乳腺癌 肝癌 内分泌因素 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免疫因素 HIV-爱滋病
--
病理
发生发展过程:
癌前期
原位癌
浸润癌
10-30年
10年
3-5年
--
--
病理
• 肿瘤细胞的分化:
• 高分化 • 中分化 • 低分化
--
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
转移扩散
•直接蔓延:
• 肿瘤细胞向与原发灶相连续的组织扩散生长。 如直肠癌、子宫颈癌侵及骨盆壁。
•转移:
•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 腔,被带到它处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种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
直接蔓延
--
淋巴血行转移
• 淋巴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
临床表现
•一般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局部表现:
• 肿块 • 疼痛 • 溃疡 • 出血 • 梗阻 •转移症状: • 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静脉曲张、肢体水肿 • 骨转移疼痛、病理性骨折
--
肿块
• 就诊主诉。
• 在体表发现或在深部触及新生 的肿物,也可发现器官或淋巴 结肿大。
• 良性肿瘤增长较慢,境界清楚, 表面光滑,与基底组织无愈着 (可活动)。
选择 5、了解肿瘤的分期方法 6、熟悉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 7、了解常见体表肿瘤的特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
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史
• 关于肿瘤,有文字记载即有肿瘤的叙述,早在中国的殷朝甲骨文即 有“瘤”字出现,《黄帝内经》这一书中即有不少肿瘤疾病的记载 ,如“乳岩”等。而“癌”字的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宋代(1171 年)东轩居士的《卫济室书》这一部论著中。
血道转移
--
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 如胃癌种植到盆腔
--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 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 参与血管生成பைடு நூலகம்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
胞,间质细胞及白细胞。 • 如果没有新生的血管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
1~2mm的直径后,即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 增大。因此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能 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 • 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又为肿瘤的转移准备了条件。因此对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