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外科学肿瘤教学讲义ppt

[整理]外科学肿瘤教学讲义ppt


病理
• 肿瘤细胞的分化:
• 高分化 • 中分化 • 低分化
恶性程度低 恶性程度中 恶性程度高
Ⅰ级 外生性 膨胀性 有包膜 生长慢 • 恶性 浸润性 无包膜 生长快
肿瘤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
• 生长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
• 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组织间 隙、神经纤维间隙或毛细淋巴管扩展, 境界不清
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史
• 关于肿瘤,有文字记载即有肿瘤的叙述,早在中国的殷朝甲骨文即 有“瘤”字出现,《黄帝内经》这一书中即有不少肿瘤疾病的记载 ,如“乳岩”等。而“癌”字的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宋代(1171 年)东轩居士的《卫济室书》这一部论著中。
• 在西方国家cancer(癌)这单词的出现较medicne(医学)为早, cancer这单词的来源是源于crab(蟹)。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
程度
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 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 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 常可推动
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 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 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 性生长
溃疡
• 恶性肿瘤生长过快,血供不足继发坏死,或 因继发感染而致溃烂。
• 在体表或内窥镜观察下,恶性溃疡呈火山口 状或菜花状,边缘可隆起外翻,基底凹凸不 平,有较多坏死组织,质韧,易出血,血性 分泌物有恶臭。
出血
• 来自溃疡或肿瘤血管破裂。 • 体表肿瘤出血可直接发现, • 体内肿瘤出血表现为血痰、粘液血便或血性白带; • 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咯血或便血等。 • 肿瘤一旦发生出血常反复不止。
• 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又为肿瘤的转移准备了条件。因此对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临床表现
•一般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局部表现:
• 肿块 • 疼痛 • 溃疡 • 出血 • 梗阻 •转移症状: • 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静脉曲张、肢体水肿 • 骨转移疼痛、病理性骨折
• 瀑布式转移 • 跳跃式转移
• 血道转移:如肠癌的肝转移、肺转移等
• 门静脉系统→肝 • 腔静脉系统→肺 • 椎静脉系统→骨
淋巴道转移模式
• →淋巴流向 ……→癌细胞流向
血行转移模式
• 恶性肿瘤细胞侵出基 底膜进入细胞外间质, 侵入血管并形成新的 转移灶(采自Basic Pathology)
血道转移
外科学肿瘤
[目的与要求] 1、熟悉肿瘤的概念、分类 2、了解肿瘤的病因、病理 3、熟悉肿瘤的临床表现,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
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4、掌握肿瘤的诊断方法,熟悉肿瘤辅助检查方法的
选择 5、了解肿瘤的分期方法 6、熟悉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 7、了解常见体表肿瘤的特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继发改变 很少性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

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 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
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
恶病质
病因
环境因素(外因)
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转移扩散
•直接蔓延:
• 肿瘤细胞向与原发灶相连续的组织扩散生长。 如直肠癌、子宫颈癌侵及骨盆壁。
•转移:
•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 腔,被带到它处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种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直接蔓延
淋巴血行转移
• 淋巴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肿块
• 就诊主诉。
• 在体表发现或在深部触及新生 的肿物,也可发现器官或淋巴 结肿大。
• 良性肿瘤增长较慢,境界清楚, 表面光滑,与基底组织无愈着 (可活动)。
• 恶性肿瘤增长较快,表面凸凹 不平,与基底组织愈着而不易 推移,边界不清楚。
•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块,使用一 般抗感染治疗,外敷药物或理 疗,均不能控制肿块生长。
• 而科学的肿瘤学的建立是基于19世纪显微镜出现以后,随着病理 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治疗肿瘤的三大法宝,即手术、化疗、放疗 均建立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 就手术而言,在我国古代即有简单的肿瘤手术,如三国时代的华佗 (发明华佗麻沸散)就能进行一些体表肿瘤的切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疼痛
• 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 肿瘤生长引起所在器官的包膜或骨膜膨胀紧张;或肿瘤
造成空腔器官梗阻;或肿瘤晚期浸润胸膜、腹膜后内脏 神经丛等。 • 开始时多为隐痛、钝痛,常以夜间明显,逐渐加重,变 为疼痛难忍,昼夜不休。 • 阵发性疼痛为空腔器官梗阻; • 灼痛为并发感染; • 放射痛为神经干受累,但疼痛部位常无明显触痛。
梗阻
• 良性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影响呼吸道、支气管、 胃肠道、食管、胆道或泌尿道的通畅性,引 起呼吸困难、肺不张、腹胀、呕吐、吞咽困 难、肠梗阻、黄疸或尿潴留等。
• 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症状加重较快。
浸润与转移
• 肺癌→胸水 • 胃癌和肝癌→腹水 • 骨肿瘤→病理性骨折等。 • 器官功能紊乱:
• 颅内肿瘤除→头痛外→视力障碍、面瘫、偏瘫等; • 肝癌→肝肿大或肝区疼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 功能性内分泌瘤: • 胰岛素瘤→低血糖综合征; • 嗜铬细胞瘤→高血压; • 甲状旁腺瘤→钙代谢紊乱所致的骨和肾病变。
化学因素
A烷化剂 B亚硝胺类 C霉菌素类 D多环芳香烃类
物理因素
A电离辐射 B紫外线
生物因素
C其它
A病毒 B寄生虫
病因
机体因素(内因)
遗传因素 结肠息肉病 乳腺癌 肝癌 内分泌因素 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免疫因素 HIV-爱滋病
病理
发生发展过程:
癌前期
原位癌
浸润癌
10-30年
10年
3-5年
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 如胃癌种植到盆腔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 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 参与血管生成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
胞,间质细胞及白细胞。 • 如果没有新生的血管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
1~2mm的直径后,即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 增大。因此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能 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