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测量学习题与答案
小地区控制测量
选择题
1. 导线的布置形式有( )
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 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
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 1.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是( )
A.选点﹑测角﹑量边; B.埋石﹑造标﹑绘草图; 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
3.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A. 按角度大小成正比例分配;
B.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4.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A.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 按导线边数平均分配;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5.小三角测量的外业主要工作为()。
A. 角度测量;
B. 基线丈量;
C. 选点、测角、量基线 6.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A. 高程之差; B. 平距; C. 间距
7.当视线倾斜进行视距测量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是()。
A. D=C K n +;
B. D=αcos n K
C. D=a Kn 2
cos
8.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是山丘还是盆地,可根据()来判断。
A. 助曲线; B. 首曲线; C. 高程注记
9.在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 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
度5 i %,从坡脚A 到坡顶B 来选择路线, 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为() A. 10mm ; B. 20mm C. 25mm
10.两不同高程的点,其坡度应为两点()之比,再乘以100%。
A.高差与其平距; B. 高差与其斜距; C.平距与其斜距
11.视距测量时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两点间的()的方法。
A 距离和高差;
B 水平距离和高差。
C 距离和高程
判断题
支导线由于没有检核条件,故只能用于图根控制。
( ) 2. 平面控制网的形式有导线控制网和三角控制网。
( ) 3.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三种。
( ) 4.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量边,测角和连测。
( )
5. 由于测量有误差,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在理论上不等于零。
( )
6. 闭合导线各边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在理论上等零。
( )
7. 一条总长为740m 的附合导线,其坐标增量闭合差fx =-0.15m ,fy =+0.14m ,则这条导线的相对闭合差大于1/2000。
( ) 8.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是按反号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的。
( ) 9. 对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坐标增量闭合差fx ,fy ,的调整原则是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边的纵、横坐标的增量中。
( ) 10. 两点之间的绝对高程之差与相对高程之差相等。
( )
11. 某距离往测长度为137.608m ,返测长度为137.574m ,丈量相对误差k=0.000247。
( )
12. 在同一测站上,用经纬仪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点,读得竖盘的两个读数,则两读数之差即为竖直角。
( ) 13. 四等水准测量中,单站要读10个数据。
( )
14. 四等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差不能超过5m 。
( ) 15. 四等水准测量中,尺常数加黑面中丝读数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应小于等于5mm 。
( )
16. 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视距累积差小于3m ,视距长小于80mo ( ) 17.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上红面和黑面高差之差小于等于5mm 。
( )
18.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其优
点是为了大大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
( ) 19. 在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校核中,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距离累积差。
( )
20. 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两点的水平距和竖直角计算两点的高差。
( )
21. 导线测量和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导线点的坐标。
( ) 22. 正、反坐标方位角一定相差180゜ 。
( )
23. 导线测量是建立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地物分布复杂的建筑区、平坦而通视条件差的隐蔽区,多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 )
24. 无论是闭合导线、附合导线还是支导线都有检核条件。
( ) 25. 图根导线测量就是利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测定图根控制点平面位置的测量工作。
( )
26. 布设图根导线时相邻点间应不必相互通视良好。
( )
27. 在坐标计算之前,应先检查外业记录和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计算。
( )
28. 由于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不易发现错误,因此其点数一般不超过两个,它仅用于图根导线测量。
( )
29. 布设导线时,各导线边长应尽量大致相等。
( )
问答题
l .什么叫控制点?什么叫控制测量? 2.什么叫碎部点?什么叫碎部测量?
3.选择测图控制点(导线点)应注意哪些问题?
4.按表的数据,计算闭合导线各点的坐标值。
已知n f 04''±=容β,2000/1=容K 。
5.附合导线CD AB 123中A B C D 为高级点,已知AB α=48°48′48″,B x =1438.38m ,B y =4973.66m ,CD α=331°25′24″,C x =1660.84m ,C y =5296.85m ;测得导线左角∠B =271°36′36″,∠1=94°18′18″,∠2=101°06′06″,∠3=267°24′24″,∠C =88°12′12″。
测得导线边长:1B D =118.14m ,12D =172.36m ,23D =142.74m ,C D 3=185.69m 。
计算1、2、3点的坐标值。
已知n f 04''±=容β,2000/1=容K 。
6.已知A 点高程A H =l82.232m ,在A 点观测B 点得竖直角为18°36′48″,量得A 点仪器高为l.452m ,B 点棱镜高l.673m 。
在B 点观测A 点得竖直角为-18°34′42″,B 点仪器高为l.466m ,A 点棱镜高为l.6l5m ,已知AB D =486.75lm ,试求AB h 和B H 。
7.简要说明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在内业计算上的不同点。
8.整理表中的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数据。
调整原则是什么?
10.在三角高程测量时,为什么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11.GPS全球定位系统由几部分组成?有什么优点?
【答案】
CABCC ACCBA B
1—10 错对对对错对对对对对
11—20 对错错错错错对对对对
21—29 对对对错对错对对对
1.具有控制全局作用的网点称为控制点,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称为控制测量。
2.直接用于测图的地形点或施工放样的点称为碎部点。
利用控制点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称为碎部测量。
3.选定导线点的位置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l)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4)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单一导线尽可能布设直伸形状,
除特别情形外,对于二、三级导线,其边长应不大于350m,也不宜小于50m;
(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且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4
5.0.201D f m =± βf <容βf (合格)
、D
D f D D f K /1
∑=∑==0.201/618.93=1/3080、k <k 容(合格)。
X 1=1347.281m ,X 2=1446.876m ,X 3=1577.132m , Y 1=5048.914m ,Y 2=5189.593m ,Y 3=5131.102m 。
6.AB h =163.734m ,B H =345.966m 。
7.计算角度闭合差βf 、坐标增量闭合差x f 、y f 不同。
x y
线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边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
10.在三角高程测量中,取对向观测高差的平均值,可消除球气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