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写情人相思。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明月。
《题李凝幽居》写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小事。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虽然还俗,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内心独幽,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常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
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P131.怆.然(chuàng) 2.滟滟..(yàn yàn) 3.芳甸.(diàn) 4.霰.(xiàn) 5.汀.上(tīng) 6.纤.尘(xiān)7.皎皎..(jiǎo jiǎo) 8.青枫浦.(pǔ) 9.扁.舟(piān) 10.捣衣砧.(zhēn) 11.阆.仙(làng)1.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感伤的样子涕:眼泪2.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3.江流宛转..宛转:曲折..绕芳甸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4.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5.谁家今夜扁舟..子扁舟:孤舟6.愿逐月华...流照君逐:追随月华:月光7.鸿雁长飞..光不度长飞:远飞8.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9.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10.灭烛怜.光满怜:爱惜11.移石动云根..云根:云脚12.幽期..不负.言幽期:归隐的约期负:违背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温馨提示:不要把“怆”写为“创”,不要把“生”写为“升”,不要把“宛转”写为“婉转”等。
对应学生用书P14一、阅读《登幽州台歌》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是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感到孤独以及渴盼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2.诗的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①后二句着眼于空间,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难抑,涕泪交横。
②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提示: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比,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古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1.对比的方式(1) 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2)虚与实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2.对比手法运用的注意事项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比手法的作用(1)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2)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阅读《春江花月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本诗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提示:①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②以“月”为主体。
“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
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
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深邃而优美。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①运用了托物寓情、象征和设问的手法。
②“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6.《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该如何理解?提示: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②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不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抒发了诗人由大自然的美景而发出的感慨,人生虽然短暂,却也能与明月绵久长存,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三、阅读《望月怀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的多情之人。
8.有人说,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是“升”之误。
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①并非误用,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②“升”仅写出了升起之状,而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③“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9.前人曾评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予情人满把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
四、阅读《题李凝幽居》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0.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李凝怎样的身份?提示:①诗人用很经济的笔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②淡淡两笔,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11.你认为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提示:①“敲”用得好。
②因为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
用“敲”,以动衬静,很好地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空灵,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1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P86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陈子昂①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①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