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粤教版选修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粤教版选修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导航:
❖作者简介
❖题解/文体
❖背景简介
❖字词句疏通
❖主旨
❖语言知识要点
❖层次结构
❖写作特色
❖重难点问题
❖课后习题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三、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四、朗读全文。

五、文意疏通(1---3段)。

六、朗读1----3段。

第二课时
一、文意疏通(3---5段)
二、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主旨归纳: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二、语言知识要点归纳: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三、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部分(2,3,):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3):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部分(4),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部分(5):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四、艺术特色概括: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

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

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形象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结合课后练习三)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五、重难点问题的探讨: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第四自然节)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六、小结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P21 一、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