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城市产生的原因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1.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2.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文字发明。
城市产生的原因: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宗教仪式中心的形成;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
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城市布局的不同与希腊城邦和罗马城布局不同,中国城市中心既不是神社,也不是神人共居的综合性广场,而是由宫殿和宗庙构成。
因为王权神化是从国家产生到汉王朝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政治理论。
它既不同于希腊的一城奉一神的多神宗教,也不同于罗马最终统一于一神的基督国教。
在中国,最高的神莫过于天,王权受命于天,是上帝之子,即天子。
“王者,天之所予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也;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所以,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人神共治的局面,却出现尊崇祖先,祖庙与王宫同为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都城以王宫和祖庙为中心,并非指城市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其权力上的中心。
3.西方: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西欧中世纪的头几个世纪里(公元5世纪---公元10世纪),由于战争导致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全面后退,城市出现了一个衰落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后,城市开始重建,它们大多是由从封建庄园中逃出来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4.中国:中央集权的帝制 和 城市的管理都市规模扩大、朝向固定、规划形制制度化都城坐北朝南、北面皇城连接南面郭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三重城墙。
由封闭的坊、市制走向开放,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城市治安组织及行会组织的独特性商代及西周于国都附近设置别都,屯以重兵。
秦汉时仍常有驻屯卫军制度,并设有专门负责警卫都城的官职和军队,监管城市治安。
隋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制度。
如:掌管皇城警卫治安的宫菀使,掌管郭城坊外治安的左右街使,掌管坊里内居民治安的左右巡使,以及坊内每五户居民相互联环保的团保等多层次的社会治安网络。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中华帝国经历了鼎盛时期商业经济的发达,但使具有独立意识的商人阶层消失在官商一体、重农抑商的一系列措施之中。
商业发展所受到抑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农业农业生产力陷于周而复始的小生产的循环之中。
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也陷入同一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
城市形制自北宋以后,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历史仿佛凝固了。
这些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和任人宰割。
5.郊区化、城市团化、花园城市与特大城市工业城市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迫使许多有钱人首先从城市里逃离出来,开辟郊区带,这正是城市社会学兴起的时期。
原因:一方面,城市的传染病、污染和拥挤把城市人往外赶,另一方面,郊区与自然相结合的社区却吸引着人们,郊区化成为一种趋势。
结果:公路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则使郊区发展无一定形状,人称:无定形的城市分泌物。
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城市连同他的郊区和“分泌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物——特大城市(Megalopolis )或叫城市连绵区。
郊区化运动也为人们改造城市环境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城市是一个混合的环境,应该多吸取乡村结构的长处,贴近自然,建筑不能太密,过境交通应与市内交通分开,应融合乡村组织长处,形成城市的基本社会细胞——邻里单位,要有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公园、公共场所等。
1898年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花园城市的设想。
伊利尔 . 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的有机分散理论1800年西方没有一座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190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11座,伦敦人口达453.6万。
193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27座,最大的是纽约。
经济主导地位——促使了这些大城市的形成6.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一租界与近代城市鸦片战争是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1843年到1902年,西方列强在我国上海等十座重要的口岸城市设置了租界,从此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
外国租界的发展对租界所在城市的非租界区形成巨大的冲击。
强烈的反差,促使非租界区向租界区学习,对中国城市市政建设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半封建办殖民地的性质没有改变,封建军阀代替了清王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上海周围的杭州、苏州、常州、南通等城市都有一定发展1927年,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使南京也获得了相应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成为伪满洲国的政治、工业中心,这些城市都变成典型的殖民地城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部分工业内迁,使西南、西北一些原先偏僻城市受到影响,如重庆、昆明等但中国城市进入到真正的发展时期,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二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恢复与快速上升阶段。
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城市盲目扩大,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经先扩大后缩小;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城市化停滞和反城市化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四阶段 1979年到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中西方城市的对比西方城市人最早对城市守护神的崇拜和中国都城统治者对祖先的祭奠之差异,这种最初的祭神与祭祖的差异,最终竟演化为西方以个人为单位、以法制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和中国以群体为单位、以人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从家族文化演化而来的关系)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之差异。
政治权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城市结构的差异。
中国:严谨的棋盘格式规划,城市坐北朝南,以皇城为中心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皇城门前“左祖右社”,封闭的“坊”制和“市”制,多层次有组织的城市治安网络西方:城市的星形布局,以教堂、市议会厅和市场为中心的核心城市,以及迅速工业化带来的多中心城市集群。
7.城市的概念有哪些标准人口的标准;职业构成的标准;政治功能的标准;法定的标准;社会构成的标准;社会实体论。
8.城市社会学的形成城市社会学的创建,是伴随世界城市化迅猛发展而开始的。
没有工业革命引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大量城市问题,也就没有城市社会学的产生。
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人口集中论;生产方式论;生活方式论;协调发展论。
9.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城市社会学来源于社会学理论在城市区域的实验和验证。
两者在理论渊源、理论关注点或发展过程,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0.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体系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带(Megalopolis)巨大的多中心的城市化体系,它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其中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城市。
城市体系(UrbanSystem)一个地区或国家内,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11.芝加哥学派美国城市社会学一大学派。
1893年芝加哥大学设立社会学系并开展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后逐步形成。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12.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城市最总会形成以中心区高度聚集的形式,该中心成为城市的控制中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方,围绕中心区会形成数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默 . 霍伊特认为:城市的发展不是循着同心圆的路线,而是由市中心沿着交通路线发展,呈放射状的扇形。
多核心理论乔塞 . 哈里斯和爱德华 . 厄尔曼认为: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而且城市商业中心可能是多个,其功能也是多样性的。
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是同心圆模型,而是多核心模型。
13.城市化城市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非农业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聚集;二,指大规模聚集于城市的人口,以怎样的方式有效的组织起来。
这正是城市社会学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城市化与社区。
14.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一个过程:第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社会变革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第三,城市化自身是一个很不确定的进化过程城市化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城市化第一阶段是从农业文明时期到工业革命之前(大约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18世纪)。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推动力量是城市第三产业,由此主导的农业革命进一步为城市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化时期(大约从18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欧洲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政治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大机械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产品的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城市化第三阶段是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为背景,城市第三产业在更高层次大发展的时期(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15.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仍然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为49.4%,发达国家为74.4%,发展中国家为43.8%(除去最落后国家为46.5%),中国为44.9%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5.65%,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195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为1:1:0.4,城市人口比例为1:0.46:0.18。
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为1:0.9:0.4,城市人口比例为1:0.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