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学的严谨,揣摩表达的精妙-------------------说明文教学四环节第一环节:洞悉课型,感知文体学习目标:解读课文题目,了解课文梗概,初步感知课文脉络。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明确说明对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注意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
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环节:交流资料,整体感知学习目标:巩固字词,科普资料共享,感知课文内容。
操作要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科普资料,结合科普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感悟课文的收获、产生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适当归纳小结。
说明文教学基本程序实施要求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科普知识充分交流,毕竟科普文章的术语较多,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生了解科普术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因此此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操作策略看,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资料共享;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
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科普资料。
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与本文的关系,文中出现了哪科普术语,应当怎样理解等等。
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文的收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等。
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可以根据读后收获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弱点,及时进行引导,利用好资料袋。
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去合作、去交流。
第三环节:品析语言体味写法学习目标:品析语言文字,了解说明方法,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感受精彩的布局结构,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
操作要领:品读重点的词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的精准、生动、科学的语言特色。
赏读重点的句段了解体味多种说明方法。
通读全文感受精彩的布局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及表达顺序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
此环节一定重视读,读懂科学与知识,读出准确与生动,读出趣味与感悟。
注意问题: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实践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所有的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都应如此,说明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
不同的文章,语言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有的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描写生动、形象。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言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
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例如,《赵州桥》、《长城》的说明方法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历史现实到文化贡献等来说明,老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因此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本时,还应该通过“形式”理解“内容”,认识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内容的。
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能够更“自觉”地了解行文特点和特定内容,为今后的读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环节:巩固延伸,迁移致用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设计练习,并且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和知识点,有效地进行片段读写。
此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资料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试着读写结合。
本环节在操作时要注意: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更好地搜集材料;三是读写练习。
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
如:《月球之谜》这一课,在课堂上,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奥秘,激发要探索这一奥秘的兴趣,课后作业中可以继续布置学生围绕着“月球还有哪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查阅资料,搜寻信息,整理素材。
从而使文本的教学成为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愿景。
关于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策略的几点说明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小学教材中编排的说明文比较浅显,编者在内容、言语、结构等方面已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内容方面多以介绍身边的生活现象,介绍当前的高新科技,介绍著名的景观等等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
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
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如何确立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价值我以为应基于这样三点:一是学段目标,二是文本特色,三是“教语文”的理念。
1.谨遵学段目标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一句话“吃准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些信息在告诉我们,说明文的教学除了应该具备一般阅读教学的共性要求,还需要兼备说明文的自身特征。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样肩负着“共性”加“个性”的重任。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有时甚至是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价值,确立好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2.基于文本特色从文章的结构方面来看,说明文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说明文中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
就一篇具体的说明文而言,确立它的教学价值还要思考:这篇文本存在于教材之中的意义在哪里?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点在哪里?文本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他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呢?这些问题思考了,才更有利于该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确立。
3.基于“教语文”的理念年段目标是站在课程的角度而言的,文本特色是就具体的教学素材而言的,而“教语文”的理念,则是站在新课改的角度来审视的。
“教语文”是“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
这一转变的实质是教学由“学科本位”变为“学生发展本位”,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再到“素质中心”。
说明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内容而已,站在“教语文”的角度看,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精神——实践”的建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素养提升。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许多老师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引发学生围绕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延伸阅读,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许多老师认为说明类的课文在“语文味”方面存在不足。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教师缺少对说明文教学价值的细致思考和深刻判定。
文本解读的视角:着眼“两处”1.发掘文本的知识趣味首先,教师要在文本中充分发掘其中的知识趣味。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的介绍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或自然景观,有的描写有趣的动、植物生活习惯,有的介绍了最新科技的成果等。
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带有神奇、神秘的色彩。
其次,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还需要占有大量的、丰富的信息。
如果老师对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的信息量不足,教学就会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难以解答学生好奇的发问不说,其中蕴含的引发好奇的趣味因子,很可能也会被自己淡化掉了。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说明文的言语特色需要用心体察,忽略了这一点,说明文往往就会异化成科学课或思品课了。
(1)精准的词句运用。
尽管是说明类课文,作者依然特别注意推敲词语,讲究词语的精当、贴切。
一类是科学术语的运用,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文中表示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