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纲要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的对象和任务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学前时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发展。

3、科学的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1882年德国蒲来尔的《儿童的心理学》为标志。

二、名解: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问答:5、简述儿童学前心理学的任务。

1、一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二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6、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学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7、简述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以研究任务和课题为标准,可以分成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间接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常见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要注意贯彻如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有开放性抽样、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等三种。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三种: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等。

二、名解。

6、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7、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8、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9、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10、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11、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通过其他途径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的方法。

12、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的方法。

13、问卷法: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的方法。

14、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的方法。

15、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16、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简答:17、简述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 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18、简述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考虑的问题。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2、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19、简述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表现真实的水平。

3、学前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

20、简述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特殊作用的原因。

1、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自然表露2、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变化大。

研究人员和学前儿童接触的时间毕竟有限。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知识荟萃:1、婴儿出生时,就有感知觉,满月前已有注意现象,满月时已发生记忆(条件反射)。

2岁左右幼儿的表征、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开始真正形成。

0~1岁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大2、0~1岁称为婴儿期,1~3岁称为先学前期,3~6岁称为学前期。

以出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1~6个月称为婴儿早期,6~12个月初是婴儿晚期, 3~4岁是学前初期(小班),4~5岁是学前中期(中班),5~6岁是学前晚期(大班)。

3、儿童先天的先条件反射时包括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惊跳反射(奠罗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等。

4、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基本发展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不再连续改变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能按用具的特点支配使用。

二、简答:5、简述儿童心理从初生到满月的主要特征。

1、适应新生活2、依靠无条件反射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6、简述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的主要特征。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4、开始认生(5、6月)。

7、简述满月到半岁儿童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的基本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8、简述半岁到一周岁儿童心理的主要特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3、语言开始萌芽;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9、简述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到小肌肉的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0、简述1~3岁儿童心理活动的特征。

1、学会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3、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4、出现独立性11、简述学前初期(3~4岁)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12、简述学前中期(4~5岁)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13、简述学前晚期(5~6岁)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

1、好问、好学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知识荟萃:1、儿童出生后有感知觉,记忆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随后出现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

进一步发展为最简单的思维及想象;学前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3、儿童视觉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视力)和颜色视觉(辨色力)两方面:6个月以下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学前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期。

三个月的幼儿能辨色,四岁的幼儿能分辨混合色。

4、1961年,魏泰默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

儿童听觉的发生包括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的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三方面。

5、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包括儿童触觉的发生、口腔的触觉、手的触觉探索、听觉的触觉的协调、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等。

6、学前期手的触觉探索经过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视触的协调等两阶级。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7、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包括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三方面。

8、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包括方位知觉的发展、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著名的“悬崖”实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9、幼儿观察的发展特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不断完善。

10、苏联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幼儿期形成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知觉认可、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二、名解:11、视觉敏度(视力):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12、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知觉。

13、颜色视觉(辨色力):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14、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三、简答:15、简述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16、简述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基本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知识荟萃:1、新生儿定向反射的表现有:觉醒状态、习惯化、心率变化、瞳孔扩大、吸吮抑制等。

2、0~1儿童的注意包括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出现动作协调的注意三方面。

3、0~1岁的儿童注意的发展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1~3儿童的注意特点包括“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和注意的发展、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语言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三方面。

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密切联系,特别是表象与语言的开始发展密切联系;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二、简答:4、简述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2、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3、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4、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5、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5、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6、简述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4、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