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出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需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2、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又是正在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3、教育性原则。
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需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1)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的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2)缺点:费时较长,不宜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及难以预料的变化,一些意外情况可能是研究中断。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优点:取样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手机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其结果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某一或几个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也可通过个年龄的比较,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所得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化,不易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较深刻的背景,不适合对个别儿童的心理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1、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3、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4、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二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一种心理的产生,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分析研究不能离开系统观点的指导,整体研究也往往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高度科学的综合概括。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1、差异研究:指研究不同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
是目前占最大的课题。
2、相关研究: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3、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1、双生子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2、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2、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包括开放式抽样、封闭式抽样和时间抽样3、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可采取局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后因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应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里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1、实验室实验法1)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2)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3)应注意的问题:a.幼儿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幼儿被试的分心。
b.对幼儿的实验室试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c.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转成自然状态d.对幼儿的实验导语,要用简明的语气和肯定的语气e.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f.实验记录应考虑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记录幼儿的原话。
2、自然实验法1)优点:使儿童在试验中的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2)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把条件基本相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但对实验组采取某种特殊的教育措施,对控制组则不给予任何特殊措施。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出这种特殊措施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1)优点:比较简便,在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2)不足: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3)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a.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b.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水平。
c.学前儿童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稳定性差,切不可以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四)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1、调查访问法1)优点:当面调查有利于研究者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等个别交谈,较深入的了解情况;开调查会有利于机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
2)不足:当面调查比较费时;调查访问在与被调查者往往不够精确。
3)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a.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b.家长与老师等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时间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特点。
2、问卷法1)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2)不足:编制问卷的题目信都效度要经过考验。
容易流露出简单化,题目可能会被回答者误解。
答题往往受答题者的偏见。
3、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1)谈话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2)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最好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脱离儿童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一)出生到满月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满月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新生活开始的。
主要表现在:1、适应新生活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的发生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状态。
b.具备基础反射。
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已经巩固了的条件反射。
c.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d.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训练儿童反射的时间越早越早出现。
4)心理的发生(依据):a.生后第1个月儿童已经简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b.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现象。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活动。
c.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满月时已出现。
d.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可以说是记忆的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1~6个月)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2~3个月);无意抓握阶段(3~4个月);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4~5个月)手眼协调中手的特点:1)能够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到的东西2)动作有了简单的目的方向,并且能够作出一些虽然简单,但有效果的动作。
3)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着许多不相干的动作。
4)当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时,如果看见另一样东西,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丢掉。
5)坐起来的姿势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6)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里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是用手的动作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4、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它一方面明显的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三)半岁到周岁(6~12个月)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a.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