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资本论》复习题目录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式下,产生了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货币首先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2)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第二,货币具有二重化的使用价值。
货币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说,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饰物的材料。
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任何人都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一般等价物,握有它就等于握有任何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机器的应用使生产更加社会化,但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1、机器大工业在质上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技术基础。
2、机器和大工业在量上大大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1、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可以使资本家大量雇佣童工和女工。
2、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也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动机。
3、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还是提高劳动强度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
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
法定工作日的出现。
发展机器体系、提高劳动强度。
(五)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过剩人口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一旦作为机器出现,立刻就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
机器不仅扼杀手工工人,在大工业内部,机器不断改进,也会排挤更多的工人,而且可以用不熟练的劳动代替熟练的劳动,用童工代替熟练工,用女工代替男工,从而大大地降低劳动力的价格。
2、机器不仅是排挤工人的手段,而且是资本用以压制工人运动的武器。
3、机器排挤工人并不可能游离出相应的资本,而是游离出一个过剩人口。
因为代替工人的机器是靠排挤工人腾出来的可变资本购置的。
机器排挤工人只能游离出工人的生活资料,因为工人被机器排挤之后,根本无钱购买生活资料。
4、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是源于机器本身,而是产生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5、机器会排挤本部门的工人,但会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的增加,由于这些部门吸收工人是由于新的积累的资本而来的,而不是由排挤工人腾出的资本而来的,所以与所谓补偿理论毫无共同之处。
(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统治全社会。
1、机器的运用要把分散的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变为工厂生产。
所以,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首先征服了手工经营,并逐步使近代工场手工业属于自己。
工厂法的推行又加速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一方面使工场手工业转化为工厂的物质条件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又由于资本支出的扩大加速了小师傅的破产和资本的集聚。
2、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厂法的普遍化,还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
它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深;它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普遍化;它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深。
因此,工厂法“在使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是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
”3、机器在农业中的应用,首先引起农村人口过剩。
同时,它消灭了旧社会的堡垒——“农民”,代之以雇佣工人,并使农业也社会化了,机器的运用既造成了农业和工业的分离与对立,同时又为工业和农业更高级别的结合创造了物质前提。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不仅要剥削劳动者,使农民日益贫困,而且还要掠夺土地,拼命耗费土地肥力。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1、资本积累作为原动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资本原始积累冲破了封建制度闭关锁国的状态,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开放的经济。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衡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二者在时间上不衔接,价值上不相等是经常存在的现象。
这样,就必然会产生货币不足、商品过剩,或者货币过剩、商品不足的现象。
因此,需要有一种不断的生产过剩来补救。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生产过剩是危机的一个要素,因而是一种祸害。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地暂时解决。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同一个转化过程。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指明,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但是,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在量上一致是偶然的观象,不一致倒是大量经常的现象。
具体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上相一致。
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
而且,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内,不仅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间有差别,而且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同资本的数量有关。
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了。
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对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的否定呢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李嘉图产生了混乱。
他既然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当然也就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感到现在的生产价格和他原来坚持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发生了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篇里,第一次详细地论证了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1)从概念上或质的规定性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从商品的价值引申而来的,是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说:“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
这些特殊的利润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m/C,并且像本卷第一篇所作的那样,它们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
没有这种引申,一般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概念。
”(2)从生产价格的量的规定性来看,虽然从每个生产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是不一致的,但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和与剩余价值总和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是相等的。
这就是所谓“总和相等两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