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醇标准

乙醇标准

成都蓉药集团四川长威制药有限公司
分发单位
总经理( ) 生产负责人( ) 质量负责人( ) 生产部( ) 质量部( ) 供销部( ) 工程部( )生产车间( ) 行政部( ) 财务部( )
底稿留存:行政部档案
1、目的
建立乙醇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并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
2.1适用于乙醇检验。

2.2在本公司内部使用。

3、责任
QC质检员对本规程负责实施。

4、操作规程:
4.1性状
4.1.1仪器与用具
目测方法。

4.1.2操作方法
取本品在自然光下目视观察: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微有特臭,味灼烈;易挥发,易燃烧,燃烧时显淡蓝色火焰;热至约78℃即沸腾。

4.1.3结果判定
如符合上述特征则判为符合规定。

反之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4.2相对密度
4.2.1试剂与试液
新沸过的冷水
4.2.2 仪器与用具
分析天平(感量0.1mg)、25ml比重瓶、干燥滤纸
4.2.3操作方法
1.将比重瓶洗净并干燥,称定其重量。

2.取上述已称定重量的比重瓶,装满供试品(温度应低于25℃)后,插入中心有毛细孔的瓶塞,用滤纸将从塞孔溢出的液体擦干,置25℃的恒温水浴中,放置5分钟,随着供试液温度的上升,过多的液体从塞孔溢出,随时用滤纸擦干,待液体不再溢出,迅速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再用滤纸擦干瓶壁外的水,迅速称定重量。

减去比重瓶重量即为供试品重量。

3.将供试品称重后,倾去供试品,洗净比重瓶,装满新沸过的冷水,再照供试品重量的测定法测定同一温度时水的重量。

4.2.4 记录
记录天平型号、测定温度、室温、各项称量数据等。

计算公式 W1
供试品相对密度=
W2
式中W1为供试品重量
W2为水重量
4.2.5结果判定
相对密度限度:不大于0.8129。

计算结果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修约,使与限度规定的有效数位一致。

其数值小于或等于限度时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

4.3鉴别
4.3.1试剂与用具
碘试液、氢氧化钠试液、试管。

4.3.2操作方法
取本品1ml,加水5ml与氢氧化钠试液1ml后,缓缓滴加碘试液2ml,即发生碘仿的臭气,并生成黄色沉淀。

4.3.3 记录
记录操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4.3.4结果判定
如上述反应呈正反应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4检查
4.4.1酸度
4.4.1.1仪器与用具
量筒、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烧杯
4.4.1.2操作方法
取本品10.0ml,加水25ml及酚酞指示液2 滴,摇匀,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至显淡红色,再加本品25.0ml,加水10ml与酚酞指示液2滴,摇匀,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50ml,应显淡红色。

4.4.1.3记录
操作过程及观察到的颜色变化。

4.4.1.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0ml显淡红色,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

4.4.2水不溶性物质
4.4.2.1用具与试液
试管、冰箱
4.4.2.2操作方法
取本品,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应澄清;在10℃放置30分钟,溶液仍应澄清。

4.4.2.3记录与计算
记录测定温度、取样量、以及观察结果。

4.4.2.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溶液均澄清,判定为合格。

如供试品管颜色浓于对照管,则判定为不合格。

4.4.3杂醇油
4.4.3.1用具与试液
甘油、滤纸
4.4.3.2操作方法
取本品10ml,加水5ml 与甘油1ml ,摇匀后,分次滴加在无臭的滤纸上,使乙醇自然挥散,始终不得发生异臭。

4.4.3.3记录与计算
记录操作过程及嗅到的气味。

4.4.3.4结果判定
如未发生异臭,则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4.4不挥发物
4.4.4.1仪器用具与试剂
电子分析天平(感量0.1mg)、蒸发皿、恒温干燥箱、干燥器(普通)
4.4.4.2操作方法
1.蒸发皿恒重:取洁净的蒸发皿,置恒温干燥箱105℃干燥120分钟,取出,置干燥器中室温放置30分钟,精密定重量,直到连续两次干燥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为止。

2.量取供试品:取供试品40ml于105℃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

3.干燥、称重:取蒸干的供试品在105℃干燥2小时。

4.4.4.3记录与计算
1.记录供试品的取用量、炽灼温度与时间、坩埚称量及恒重数据,计算和结果等。

2.计算公式
遗留残渣(mg)=(W1-W2)×1000
式中W1为(蒸发皿+供试品)干燥后的重量(g)
W2为蒸发皿的重量(g)应做平行样进行测定。

应做平行样进行测定,求其平均值。

平行样的RSD应小于0.5%。

4.4.4.4结果判定
遗留残渣不得过1mg。

计算结果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修约,使与限度规定的有效数位一致。

其数值小于或等于限度时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

4.4.5甲醇
4.4.
5.1用具与试液
25ml纳氏比色管、磷酸溶液(1→10)、5%高锰酸钾溶液、10%焦亚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3→4)、1%变色酸溶液、标准甲醇溶液(精密称取甲醇20mg,加水使成200ml )
4.4.
5.2操作方法
取本品5.0ml,用水稀释至100ml ,摇匀;分取 1.0ml,加磷酸溶液0.2ml 与5%高锰酸钾溶液0.25ml,在30~35℃保温15分钟,滴加10%焦亚硫酸钠溶液至无色,缓缓加入在冰浴中冷却的硫酸溶液(3→4)5ml ,在加入时应保持混合物冷却;再加新制的1%变色酸溶液0.1ml,置水浴中加热20分钟,如显色,与标准甲醇溶液1.0ml 用同一方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20%)。

4.4.
5.3记录与计算
记录室温、取样量、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取ml数,以及比较所产生颜色的观察结果。

4.4.
5.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管未显色或显色浅于对照管,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4.6易氧化物
4.4.6.1用具与试液
50ml纳氏比色管、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盐酸
4.4.6.2操作方法
取50ml具塞量筒,依次用盐酸、水与本品洗净后,加入本品20ml,放冷至15℃,加高锰酸钾滴定液0.10ml,密塞摇匀后,在15℃静置10分钟,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4.4.6.3记录与计算
记录操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4.4.6.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溶液的粉红色没完全消失,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4.7丙酮和异丙醇
4.4.7.1用具与试液
50ml纳氏比色管、磷酸氢二钠的饱和溶液、高锰酸钾饱和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糠醛溶液、盐酸0.001%丙酮溶液、对照液(取磷酸氢二钠的饱和溶液1.0ml、10%氢氧化钠溶液3.0ml与0.001%丙酮溶液0.8ml,加1%糠醛溶液1.0ml,用水稀释成10ml,放置10分钟后,取出1.0ml,加盐酸3.0ml)、水浴锅、垂熔玻璃漏斗
4.4.7.2操作方法
取本品1.0ml,加水1.0ml、磷酸氢二钠的饱和溶液1.0ml与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3.0ml,混匀后,置45~50℃水浴中,待高锰酸钾褪色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3.0ml ,摇匀,用垂熔玻璃漏斗滤过,
滤液中加新制的1%糠醛溶液1.0ml,放置10分钟后,取出1.0ml,加盐酸3.0ml,在3分钟内观察;如显粉红色,与对照液比较。

4.4.7.3记录与计算
记录操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4.4.7.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溶液未显色或显色浅于对照液(0.0008%),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4.8戊醇或不挥发的易炭化物
4.4.8.1用具与试液
蒸发皿、水浴锅、95%硫酸
4.4.8.2操作方法
取本品25ml,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发至器皿表面微显湿润(约剩0.05ml),加95%硫酸数滴,观察产生的颜色。

4.4.8.3记录与计算
记录操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4.4.8.4结果判定
如供试品未染成红色或棕色,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5制订依据
本规程制订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