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时间不一致性
答:时间不一致性又称“动态不一致性”,是指政府的一项未来政策,假设没有任何新的有关信息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在初始的制定阶段是最优选择,而在后来的执行阶段(新的信息出现)就不再是最优选择了,政府改为选择其他的最优政策的情况。
例如,政府认识到,过高的税率会打击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缩小,实际征收到的税收并不多;而较低的税率会刺激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实际征收到的税收会较多。
因此,政府在今年宣布,明年将实行低税率政策。
如果私人部门相信了政府的这一承诺,扩大了明年的生产活动,使其创造的财富(含税基)增加,这时,对于政府来说,
再提高税率已不会影响税基的大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际税收。
因此,政府放弃了曾做出的实行低税率的承诺,转而实行高税率政策,这成为政府的最优选择。
3.泰勒法则
答:泰勒法则为考虑货币政策提供了一种很有用的方法:选择目标通胀率,然后,既重视目前的通胀情况,又重视当前的失业情况,并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表述如下:
()()
t t t n i i a b u u ππ**=+---其中,πt 表示通胀率,π*表示目标通胀率,i t 表示名义利率,i *表示目标名义利率——从中期来看与目标通胀率π*相一致的名义利率,u t 表示失业率,u n 表示自然失业率。
a 和b 表示正的系数,都反映出与重视通胀相比,中央银行更重视失业的程度。
a 越高,中央银行应该针对通胀越多地增加利率,经济下降的幅度越大,失业率增加得越多,通胀回落到目标的速度越快;b 越大,中央银行愿意偏离目标通胀的程度越大,以使失业保持在接近自然率的水平。
泰勒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a 都应该大于1。
但是,泰勒同时指出不应该盲目地依照规则行事:许多其他的事件没有包括在这一规则中,如汇率危机,或者需要改变支出构成因而改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这些都会引起名义利率的改变。
二、单选题
1.“挤出效应”发生于()。
A .货币供给减少使得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 .所得税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答案】C
【解析】当政府购买增加刺激了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时,它也会使利率上升,这往往会减少投资支出,阻止总需求的增加。
财政扩张使得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答案】C
【解析】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通过对工资的限制,从而限制了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受到影响。
3.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财政赤字减少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答案】B
【解析】在没实行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税收增加,因此财政收
入增加,而财政支出不变,从而政府财政赤字减少。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经济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也增加了政府债务
【答案】A
【解析】扩张性政策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缓和经济萧条,但由于实施扩张性政策涉及到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债务G-T也会相应增加。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答案】C
【解析】卖出政府债券相等于从市场上回笼一笔基础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以此作为货币政策调整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6.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答案】B
【解析】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①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情况,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节工具;③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时,可以主动出击,而不像实行再贴现政策时处于被动的地位;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像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会产生较为剧烈的影响。
三、简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率为4%。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
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3)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2.中央银行是怎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的?
答:货币政策指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相当于向社会投入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居民和企业手中,则会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
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中央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无论是居民、企业还是商业银行购买,都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3.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
答:“内部时滞”是相对“外在时滞”而言,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部时滞。
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是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
货币政策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