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

4何为哺乳动物?猫、狗等具体动物。
如何认识丰富复杂的动物世界?基本方式就是分 类。以共同外部特征和区别性特征划分为类。
教材编排特点
选取常见典型动物,寻找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依 据共同特征和区别性特征进行辨别和识别。
一、昆虫
以熟悉的蚂蚁、蜻蜓、蚂蚱为样本,通过观察, 归纳得出昆虫的一般结构。提供螳螂、天牛、蜘 蛛、蝎子,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昆虫概念。
二、鱼
以熟悉的金鱼(锦鲤)、鲫鱼、草鱼为样本,通 过观察,归纳得出鱼 的一般结构。提供蝌蚪、墨 鱼、鳄鱼、小丑鱼,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对鱼 的认识。
教材编排特点(续)
三、鸟:提供鸵鸟、鸡、鸽子、蝙蝠、蜻蜓,创 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问题:什么样的特征可以 划分为鸟类。共同特征寻找:身形、翼(翅膀)、 喙。区别性特征,聚焦翼、翅、“翅膀”的比较。 获得鸟的概念。
学习“鸟”,主要利用图片进行间接观察。有条 件可选择鸟羽和昆虫翅进行实物观察。
学习哺乳动物,由于“胎生”与“哺乳”,课堂 上难再现,尽量利用教材图片作间接观察。而鲸 鱼、海豚、蝙蝠、鼩鼱,可采取查阅资料的方式。
课标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 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2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 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4年级)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 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列 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因此,空气的静态存在方式、自身的质量、运动 的形成,都需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去体验学 习。
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 1是空气占据空间吗?(探究情景:固体、液体占空 间)
• 实验一,是通过密闭容器内空气占据空间,证明空气 占据空间。
• 实验二,是通过改变密闭容器内空气的量,改变其所 占空间,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容易地改变的。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 物质。具体要求:(3-4年级)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
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6年级)知道空气是一种 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具体要求:(3-4年
级)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 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湘科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2 2 空气有质量吗 4 3 空气怎样流动 8
课标要求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
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具体要求:(1-2年级)观
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3-4年级)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知识内容分析
“空气”知识是作为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混合物 质,也是学习气体的典型代表。
空气特征与性质,代表了一般气体的特种与性质, 属于物质科学。
空气的组成成分、空气流动形成风,主要是基于 物质科学对地球科学中一种天气现象的初步认识。
空气组成成分对生命的作用与意义,体现了无机 物质对有机生命体的意义。
四、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生存领域最广的高等 动物。水:鲸鱼、海豚。空:蝙蝠。陆:……。 以哺育幼仔的方式作为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也是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区别性特征。伴随特征是 胎生(鸭嘴兽)。用大量图片进行间接观察,获 得感性认识,归纳概括出概念。
五、珍稀动物
教学指导
学习“昆虫”与“鱼”,可以先让学生画“蚂蚁” 和“金鱼”。这是学生头脑中感知觉的结果。然 后让学生观察“蚂蚁”和“金鱼”(实物或标 本)。观察要按顺序观察和精确观察的步骤进行。 画出观察结果。与感知觉结果进行比较和修正。 培养学生从无意识的感知觉发展到科学观察。
• 2是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情景:感知与科技史) • 不像固体、液体可由力直接感知,只能采取测量。 • 3空气的流动(探究情景:各种空气流动情况) • 实验一,小风扇的转动,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 实验二,模拟一般情况自然界的风。
教学指导
1实验一,漏斗中水下不去,证明“空瓶”内空 间被空气占据。用细棍反复插入漏斗颈,注意观 察,两个现象:有水流进去、水面有气泡产生。 气泡是被水挤出的空气。“空瓶”内是空气。
知识内容分析
典型动物: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蜗牛、 水母、墨鱼、贝、螺),节肢动物(昆虫:六足 纲),鱼类,鸟类,哺乳动物(脊椎动物)。
进化特征: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以神经系统的 发育程度为标志。
运动特征:无骨骼,外骨骼,内骨骼。
繁殖特征:卵生(软壳、硬壳),胎生。体外受 精,体内受精。
外部结构特征:多数具有而构成一类,但总存在 例外。(生命科学特点)
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
1“虫子”是昆虫。“虫子”是学生在生活中有 大量的感知。苍蝇、蚊子、蜈蚣、皮皮虾、蚂蚁、 蚯蚓……都是为一类。
2水中生活的都是“鱼”。鱼都生活在水中。但 生活在水中的还有水母、墨鱼、鲸鱼、海豚。
3鸟都会“飞”。鸟身被羽毛,身体纺锤形,一 般会飞。但有不会飞的鸟,而带翅的昆虫、哺乳 动物蝙蝠也会飞。
“空气”虽划在物质科学,实际上不可分离地与 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以形象感知为基础的。
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抽象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获 得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形象思维就是以事物 形象为载体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符号为载 体的思维。)
学生对“空气”是熟悉的。但“空气”却是视觉 不可见、嗅觉不可知的。
实验二,控制瓶口开闭,调节瓶内空气量。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敞口容器内也充满空气,且 空气自由出入。气体以弥散的方式进入到任何可 进入的空间。
2空气质量称量,必须练习好天平的使用。 3强调,自然界的风(我们感受的主要是平行地
面的自然风)是空气的冷热变化形成的。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 昆虫 12 2 鱼 14 3 鸟 16 4 哺乳动物 19 5 珍稀动物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