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上册音乐课件-1 听一听 沪教版(共16张PPT)

一年级上册音乐课件-1 听一听 沪教版(共16张PPT)

3
•请问同学们,你们对国歌了解 多少???
4
作者介绍
• 曲作者——聂耳(1912—1935年) 子义(亦作紫 艺)
原名守信,字
• 汉族,云南玉溪人。课余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 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 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 革命歌曲的影响。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部英文组,参与本校学生进 步组织“读书会”的活动,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 戏剧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8年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 公开和秘密的革命活动。为逃避搜捕,于1930年7月潜离昆明,经越南转赴 上海。
6
创作背景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 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 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 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 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人对这首歌 想追根寻源,报刊上也多次刊登过介绍文章,但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 的一种,是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田汉同志于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后,在国 民党监狱里,用一张包香烟的纸写的。不久,他托人带出了监狱,另一说 法是田汉被捕前写的,在他的“凤凰的再生”文学剧本之后,他为了证实这 几种说法哪一种更确切,更真实,有人问过田汉同志,田汉同志说他也记 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后接)
8
主动向孙师毅、许辛之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并表示到日本以后,歌稿尽快寄回, 决不会耽误影片的摄制。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所以, 其它关于这首歌创作情况的种种谬传,都是没有根据的。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寄回上海之后,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 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使用。
9
• 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到了”这六个字上加重音记号?? • 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出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
“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10
• 三个“起来”有什么含义? • 音一个比一个?力度是越来越? • 旋律往上走的,在音乐创作上叫“上行”。表现出人民要开始反抗,挺直腰板,推翻压
• 代表作品:《卖报歌》、《毕业歌》等
5
• 词作者——田汉(1898.3.12-1968.12.10)
• 湖南长沙人,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 《三叶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 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 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 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 ,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同年冬 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 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 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 之死》等剧。
迫和侵略。
11
• 为什么在“前进!前进!前进!进!”要多加一个“进”,并且加重音记号?? • 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
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 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7
27日,夏衍同志为此专门给《北京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 依据,夏衍同志在信里这样说:“这支曲子是聂耳于1935年在日本谱写后寄回上海的”。
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同志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 公司向田汉同志征稿。田汉同志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 “电通”公司的孙师毅同志。1935年2月,田汉同志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
“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同志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 孙师毅征得田汉同志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他仅仅修改了 几个字,这就是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当时,聂耳同志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有一首歌,它曾唤起一个伟大民族的觉醒; • 有一首歌,它曾激励四万万同胞拿起武器把侵略者从自己家园赶了
出去; • 有一首歌,它总能让听到它,唱起它,想起它的人,心中无比温暖,
无比依恋,无比自豪。 • 当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这首熟悉
的旋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 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13
《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是国家的灵魂。抗战时期, 国歌是民族的号角,和平年代,国歌又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无论你走到哪里 ,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你正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你听到 这振奋人心的旋律,你就会感到一种自豪,一种力量!因为在这音符中,你 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伟大民族中的一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