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班级组名姓名【前课准备】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中语句,勾画疑难点。

2、用二十分钟左右,C层同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业,及时上交。

【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对话过程:【知识链接】: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自主对话【生本对话】1.辨明词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俗)。

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爬(梳理、整治)罗(搜罗)剔抉(选择),刮(改变)垢(缺点)磨光。

诸生业患(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

言未既(结束)。

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诸子之书)。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

焚膏油以继晷(guǐ,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攘(驱除)斥佛老,补苴(jū,名词作动词,填补)罅(xià,裂缝)漏(缺漏),张皇(阐发)幽(深奥)眇(miǎo,微小)。

寻(钻研)坠绪(消沉不振的儒学)之茫茫,独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

障(阻止,拦截)百川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流到海),回(挽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立功劳)矣。

沉浸醲(nóng,醇厚)郁,含(品味)英咀(jǔ,咀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取法)姚、姒(sì),浑浑无涯。

佶屈(jí,曲折)聱牙(áo,拗口)。

少始知(懂得)学,勇于敢为(实践)。

长(成年后)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得体)。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成熟)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zhì,绊倒)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贬谪)南夷。

三年博士,冗(闲散)不见(同“现”)治(政绩)。

命与仇谋(谋合),取(招致)败几时。

登(选拔)明选公,杂进巧拙。

纡余(yū,屈曲,委婉)为妍(美好),卓荦(luò)为杰,校(jiào,同“较”)短量长。

惟器(才能)是适(合理使用)者,宰相之方也。

孔道(学说)以明(阐明),辙(车辙)环天下,卒老(终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弘扬),逃谗于楚,废(丢官)死兰陵:绝(超越)类离(超越)伦(同类),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言虽多而不要(yāo,把握)其中(zhòng,要旨),文虽奇而不济(帮助)于用,行虽修而不显(突出)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消耗)廪(lǐn,粮仓)粟。

乘马从(zòng,使动用法,使…跟从)徒,安坐而食,踵(zhǒng,跟随)常途之促促(劳苦),窥陈(陈旧)编以盗窃(抄袭剽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处罚),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fèn,本分,分内)之宜。

”计班资(班列资格)之崇(高)庳(bēi,同“卑”,低下)。

忘己量之所称,指(指摘)前人(上司)之瑕疵。

2.找出通假字登崇畯(同“俊”)良。

校(jiào,同“较”)短量长。

冗不见(同“现”表现)治。

若夫商(谋算)财贿之有亡(同“无”)。

【生生对话】(A)1.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

2.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

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3.“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

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

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4.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明确: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

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

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

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生生对话】(B)迁移训练1。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进学的观点的?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2。

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点拨: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生生对话】(C)知识总结1.文章写作特色⑴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⑵文章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

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以及大量成语的使用,辞采丰富。

⑷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本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2。

附:《进学解》中的成语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跋前踬后”:语本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疐,音zhi,跌倒。

诗的原意是说,狼向前走,便踩着颈下肉;往后走,则被尾巴拌倒。

韩愈将《诗经》中这两句话,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用来比喻进退两难。

“各得其宜”:语源于《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

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生生对话】课堂反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名一艺者无不庸名:拥有、占有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花费、消耗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表明D.忘己量之所称称:相当、相称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①冬暖而儿号寒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②惟弈秋之为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A.方今圣贤相逢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