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国服务指导思想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学术动态与信息>坚持为国服务倡导科学发展——2010年全国科学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综述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更好地发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10年8月12日-17日在辽宁沈阳东北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科学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占仓主持。
首先由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林世选教授阐明本次会议的主题和意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从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用“没有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没有开创就没有发展。
”这四句话浓缩出自然辩证法在“全国科学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最后,张占仓秘书长对这次学术研讨和交流进行了总结报告。
来自辽宁省和河南省高校2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科学发展与“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主题发言和集体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
一.关于大会主题报告1.关于“十二五”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张占仓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关于‘十二五’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的主题报告。
(1)中国区域规划的三大趋势。
自2009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批准了14个区域规划,批准速度和数量均创历史之最。
这体现出了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意志,突出了地方特色,刺激了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区域规划国家化是中国区域规划的第一大趋势。
建国初期,国家仅仅考虑到沿海与内地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国家重点关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生产力布局与发展问题;2003年以后,中央形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战略格局;近几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致使国家逐步有能力对全国进行更加细化的战略管理。
区域管理精细化成为区域规划发展的第二大趋势。
再者,各类区域规划的出台,国家通过分类指导和战略引导去促进各地积极探索诸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丰富多彩、遍地开花、更加活跃的发展格局。
区域发展模式多样化成为区域规划发展的第三大趋势。
(2)“十二五”规划的四大重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党的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突出抓好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是“十二五”规划的四大重点。
(3)“十二五”规划的理论支撑。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因此,科技进步理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城镇化阶段理论对城镇化快速推进均起着理论支撑和指导性作用。
(4)“十二五”期间的若干民生问题。
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建设,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中西部加快发展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系列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若干民生问题诸如工资上涨问题、房价上涨问题、居民消费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问题、就业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难问题等等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既是“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张占仓研究员强调,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按照科学规律思考,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按照科学规律生活日益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追求科学、向上、自然、开放成为社会潮流!对于上述若干民生问题,如果组织得力,进展顺利,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针对河南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张占仓研究员还从战略意义、定位与目标、战略重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规划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说明。
2.关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科学发展观问题的探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哲学博士张铁山副教授从科技与社会视角做了题为“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看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报告。
(1)关于简单性科学与传统社会发展观的思考。
简单性科学是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承袭和超越。
它本身具有线性、确定性、还原性、加和性、可逆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
简单性科学是一种抽象的“真空”中的科学,并且建基在简单性科学基础上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则用“奥卡姆剃刀”把自然和社会的非线性因素“剃掉”并“悬置”起来,仅仅以经济和财富增长为核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威胁人类生存的灾难。
(2)关于复杂性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本真的思考。
科学是条永不停息的“河”。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系列诸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理论揭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的非线性、自组织性、不可逆性、不可还原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科学研究范式和思考自然与社会的方式,为揭示研究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提供重要方法论指导。
社会系统是复杂的。
其复杂性表现在社会系统的规模、开放性、组分要素的异质性、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实践活动等方面。
(3)关于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复杂性的科学揭示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概括为: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非线性、协调性、人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它作为一种新哲学、新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张铁山副教授强调,理论是科学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伟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3.关于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成才问题的探讨针对“十二五”规划期间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河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林世选教授从高等教育角度做了题为“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成才”的主题报告。
(1)兼具研究学术和造就人才重任的大学。
中国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并由社会的边缘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
高等教育强国成为目前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因此,大学教育要自觉坚守大学的追求知识及其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国家负责的价值观;要自觉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担负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要自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要自觉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上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上。
(2)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健康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最富大学特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特征,是大学群体的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大学优良文化传统的结晶,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
清华精神、北大精神是中国大学的主要精神支柱。
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始终存在着诸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冲突、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人格与学术的分裂、目的和手段的冲突、自由和失范的冲突等矛盾现象。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如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新科技革命对创造性人才、市场经济对个性化人才、科技与人文的当代融合对复合型人才、能力和道德的结合对高境界人才、多元文化的干扰对大学生健康成才、先期教育的不足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健康成才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因此,构建中国大学精神就必须自由的学术精神、强烈的使命意识、永恒的道德追求、敏锐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的批判精神。
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就必须把立德、立人、立志、立学、立能、立友、立体和立形作为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素,倡导博学、厚德、创新和奉献的精神。
4.关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广谱哲学的探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张玉祥教授从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视角以“中国广谱哲学成果展”为题,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广谱哲学学科发展给予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关于学科建构思想、研究对象、规范形式和学科基本模块的思考。
广谱哲学是一门新型哲学学科。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建构广谱哲学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泛结构主义”有机结合的辩证结构主义。
广谱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对象是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
它的四个规范形式是广义的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和程序化。
它的学科内容是由广谱存在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类变论、广谱镜像论、广谱价值论“六个板块”组成的。
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广谱哲学的理论体系。
(2)关于广谱哲学的探索和提出。
张玉祥教授指出,广谱哲学的探索和提出是从数理哲学的研究开始的。
他的《《关于哲学的规范化道路》和《关于广谱哲学的构想》是对广谱哲学学科理论思想的最早阐发,从此确立了哲学规范化的目标。
另外,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学谋教授的泛系方法论为广谱哲学的量化建构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张玉祥教授在《关于广谱哲学的构想》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广谱哲学的基本概念、建构思想、“广义四化”形式以及指导思想。
(3)广谱哲学的研究机构、学术活动和教学工作的介绍。
2001年12月11日广谱哲学研究所的成立和2002年11月2日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广谱哲学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广谱哲学研究机构的确立。
它为广谱哲学在各省市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加大了学术交流活动的力度,使广谱哲学在省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广谱哲学列为国际学术会议专题为这一学科思想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提供了契机。
另外,广谱哲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为传播广谱哲学思想储备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二.关于研讨会的集体讨论针对上述专题报告所涉及到问题,与会代表集中进行了探讨。
特别是,对“十二五”期间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且复杂的问题的探讨尤为激烈。
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要为国服务!”这是朱训理事长于2004年2月5日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五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