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1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3(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 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 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 3万年以内热释光(TL) 陶器、烧土 100万年以内含氟量(F) 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 火成岩 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 火山灰、玻璃、石器、陶数千年至数百万年器树木年轮木 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二、;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2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 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1(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

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选择原料。

(2)打击石片——第一次加工。

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B.碰砧法C.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A.击钎法:B.压剥法:(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B.压制法:4.人工石制品的鉴别(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

1.遗址和地点。

遗址——原地埋藏。

地点——搬运埋藏2. 遗址的分类(1)、洞穴遗址(2)、岩棚遗址(3)、旷野遗址。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3一( 什么是化石。

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1(化石形成的条件:2(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

(2)、置换作用。

3(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2)、印模化石。

(3)、遗迹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选材。

12(打割3(修琢。

4(磨光。

5(穿孔。

(1)、钻孔法。

(2)、划孔法。

(3)、琢孔法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农业生产工具(1)、石铲与石锄(2)、石镰与石刀(3)、石磨盘与磨棒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二、陶器的发明。

1.陶土加工(1)、筛选或淘洗。

(2)、加入羼合料2(制坯成形(1)、手制: 捏塑法:(2)、模制:(3)、轮制: 3(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2)、涂施色衣。

(3)、施纹绘彩。

44(烧制成器陶器的分类。

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2(陶器的命名原则。

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

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

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

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

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

二、农业的发生1、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2(稻作农业的起源。

秦岭淮河以南。

3、家畜饲养的出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分期表:分区华北地区西东华中地华距今年代北北区南地地地渭泾区陕郑冀海长长(年)区区区泾关中豫洛南岱江江水地区晋区豫区中下分期交北游游上界地游地区区新晚晚桥客省三王后龙齐小石良昙4500~4000 石期期村庄文里湾岗山家河家渚石器类化桥三二文文沿河文山时遗类期期化化文文化文代存遗文文化化化存化化早常案板庙大, 大马屈石5000~4500期山三期底河汶家家峡下文化沟村口窑岭文层二五文文文化文期期化化化化文化5中晚仰西王村期秦大大红大崧金5500~5000 期期韶王司地山溪泽兰文寨空湾后文文寺化文一仰文化化下化期韶化层文晚化期中庙底沟期大大6000~5500-期河地村湾文仰化韶中期早半坡期王后北大赵皂马7000~6000期湾岗辛地宝市家一一文湾沟下浜期期化仰文层文文文韶化化化化早河期姆早晚老北首岭下裴磁后师兴渡甑9000~7000 期期官层李山李赵隆文皮化台岗文文村洼岩文文化华一文遗化化期化址早白家村遗大彭期址地头湾山一文期化初期南仙人洞大10000+-庄与吊桶龙头环遗址潭遗玉蟾岩一址遗址期庙岩遗址一( 初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前。

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二、早期。

约距今9000~7000年前。

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三、中期。

约距今7~5千年前。

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6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二、西北地区。

三、华北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

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

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

二、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

夏代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据《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

年表:禹少康不降发启予扃癸太康槐 (厂)字头,下一堇,读jin仲康芒孔甲相泄皋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与以下两个地区关系密切:1、河南西部的颖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的汾水下游、涑水一带。

1( 豫西二里头文化。

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现青铜爵等礼器和玉器等。

该7遗址可能是夏早期都城遗址。

2( 晋西南的东下冯类型。

3( 晋西南的陶寺文化。

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

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

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年表:汤沃丁中丁沃甲太丁太康外壬祖丁外丙小甲河亶甲南庚中壬雍己祖乙阳甲太甲太戊祖辛盘庚(迁殷前)2;后期。

以殷墟文化为代表。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据文献记载,商后期8代12王均以此为都。

殷墟遗址。

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搞清了甲骨文出于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王朝先王公的名字,后经王国维考证,不仅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且证明了《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洹水之南为殷墟”是正确的,于是殷墟被发现。

分四期:1、盘庚、小辛、小乙;2、武丁、祖庚、祖甲;3、禀辛、康丁、武乙、文丁;4、帝乙、帝辛。

年表:王年代(前) 年数盘庚(迁殷后) 1300~1251 50小辛小乙武丁 1250~1192 59祖庚 1191~1148 44祖甲禀辛康丁武乙 1147~1113 35文丁 1112~1076 26帝乙 1101~1076 26帝辛(纣) 1075~1046 308四、西周。

周族起源于陕西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的渭、泾水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

1046灭商建立周王朝。

分期:早:武、成、康、昭、穆(前1046~922);中:恭、懿、孝、夷(前922~878);晚:厉、共和、宣、幽(前878~771)。

年表:王年代(前) 年数武王 1046~1043 4成王 1042~1021 22康王 1020~996 25昭王 995~977 19穆王 976~922 55(共和当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懿王 899~892 8孝王 891~886 6夷王 885~878 8厉王 877~841 37(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宣王 827~782 46幽王 781~771 11五、东周(迁770~221)。

相关主题